正文

一、什么叫學問?

孔子為什么這樣紅 作者:陳清華


 

一提學問,馬上就想到幾個成語:比如說博聞強識、博學多才、才高八斗、學貫古今、學貫中西等。同時想起王陽明、李贄、顧炎武、方以智、戴震等一干人,他們算是中國文化的拯救者和弘道者,他們積薪厝火,引領著中國文化度過漫漫的窒息時光。他們的學問那才叫大。

比如說戴震,經史集注,僻字險韻,奇崛幽深,他無所不曉,無所不通。但考試不行,一直到39歲才中了舉人,隨后6年,戴震又是年年落榜,未中貢士。機會終于垂青戴震了。51歲那年,朝廷決定編撰《四庫全書》,面向全國招募人才?!端膸烊珪房偛眉o昀一看有機會,便向皇帝推薦了戴震。朝廷這一次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從沒有中過進士的戴震進入了《四庫全書》館擔綱專職纂修。53歲那年,戴震又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曾經闡明這樣一種觀點,他將從西漢的董仲舒一直到康有為長達兩千年的時代統(tǒng)稱為“經學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在那些散發(fā)著陳年霉味的甲骨、金石、簡冊、木牘、縑帛和紙頁上,在思想和哲學上一直難以突破。依照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看法,源頭才是最清澈的,后來的支流怎么能超過源頭之水呢?

戴震很有學問,他看出了朱熹的思想誤區(qū),感覺到了問題,可他也不敢直接提出來,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對孟子學說的解釋,來表達自己對于朱熹思想的質疑。在孔子看來,這是大學問。學問不僅僅指博學多才、才高八斗,在生活中,其實仔細觀察,很多事大有學問。龔明俊在一篇文章中說,在許多體育、文藝比賽中,綜合評分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這是為了避免裁判的極端數據造成不公平的結果。世事之理多互通,漫漫人生路上,這個規(guī)則也有可取之處。

人生路上多有十字路口,每個岔口都要抉擇,這時最容易犯迷糊。有時把曾經的輝煌當做未來的目標,有時以失意消解勇往直前的信心,根據極端做出的決策是最壞的選擇,帶來的是最可怕的結果,而好的抉擇可以增加陽光,減少風雨。

給你最高分的人,是最欣賞最偏愛你的人,是看到你優(yōu)點最多的人;給你最低分的人,是最不欣賞你或最不偏愛你的人,也是看到你缺點最多的人。

你最輝煌的那一陣,是天時、地利、人和結合得最完美的時候,相反則是成功要素最不諧調的時候。而這兩端的情境之下,你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在這兩端之間,所以只能在兩端之間取其一點。

這不是中庸之道嗎?不是的。比賽時,全部裁判可能給出最高分,或同時打出最低分,這就說明最佳或最差是一種常態(tài),去掉兩端分數,還是最高分或最低分。縱然分數互不相同,去掉兩端后的平均分,也不等于加上兩端分數之后的平均分。這說明比賽不相信中庸,人生不存在中庸,去掉兩端是一種最佳選擇。

而這就是學問。

什么叫學問呢?顧名思義,就是既學又問??鬃有r候,家境比較貧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上不起學,只好自學。自學遇到不懂的東西當然太多了,于是只好“問”,就像迷路的人見誰都問路一樣。“三人行,必有吾師”說的就是孔子的學習過程。

那個時候,孔子是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在學和問,今天的人們恐怕不太理解?,F在是讀圖時代,人們在閱讀上也習慣了快餐,越方便越好,于是,很多人其實已經喪失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魯迅曾經寫過一首詩,詩中有兩句:“有病不吃藥,無聊才讀書”。盡管這首詩是在譏諷當時中國官場的黑暗、腐敗、無能,但這兩句都極受人喜愛。

的確,和娛樂活動比起來,學習并不是一件特別讓人快樂的事情,于是就有了“無聊才讀書”的想法。

《論語》里有一段話: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墩撜Z·顏淵》)什么意思呢?就是讓人抱著一顆謹慎感恩的心去生活。它具體到你去面對每個人的態(tài)度,和你的信仰?!霸诎顭o怨,在家無怨”,話說得多好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話放在《論語》的開篇,和孔子的話并列,意思就是說,這幾句話不是僅僅用來說的,不是用來喊口號的,不是用來寫成書法作品掛在墻上的,而是用來做的,真正做到不那么容易,這,就是學問。這是個人的修養(yǎng),是學問。

安于平淡,真學問也,安心最難。君子不說話,就是做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