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就是“兩樂”,是“學而時習之”和“有朋自遠方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現(xiàn)在的學生肯定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受到排擠,離開魯國,帶著一幫弟子,乘著一輛牛車,去周游列國,以推行“周公之禮”、仁義、忠恕,實現(xiàn)克己復禮的政治抱負。到各個國家游說,都沒有人聽他的。途中孔子多遭磨難,在陳蔡絕糧了,各位弟子都餓得走不動路了,孔子也沒有一點氣力了。但這個時候,他不但不絕望,還一邊彈琴一邊唱歌,還給弟子們講笑話聽。
孔子是個了不起的音樂家,他曾經(jīng)專門拜過名師。先秦,無疑是音樂的時代,不僅琴瑟流行,而且中國樂器中很多成熟的大小型樂器都來自那時樂人的創(chuàng)造,比如磬、排簫、羌笛、箜篌、角、笳、戰(zhàn)國編鐘或鼓等等……而且還出現(xiàn)了儒家最系統(tǒng)的音樂理論著作——公孫尼子的《樂記》。這本書是自上古《樂經(jīng)》失傳后,唯一真正對中國后世樂人有著深遠影響的音樂元典。公孫尼子據(jù)說為孔子的門徒,孔子對音樂的態(tài)度自然都體現(xiàn)在該書中。
孔子原本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但他沒有選擇過這種舒服的生活,而是選擇了一條他人看來有點傻的理想之路:他要救世!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77章中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比绻f,老子提出的救世方案是效法自然、追求社會和諧的話,如果說墨子提出的救世方案是非攻、兼愛的話,那么孔子提出的救世方案就是克己復禮。
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這些都是統(tǒng)治者封的,真實的孔子不是這樣!論語里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日常生活中真實的形象是閑適,灑脫,溫文爾雅。他的弟子用五個字來概括老師——“溫良恭儉讓”。孔子還很仗義,他的朋友死了,沒有錢下葬,孔子馬上說“于我殯”,意思是他沒有親人了,我來給他辦理后事。
孔子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空有遠大抱負卻無人重用,空有大志卻無處施展,空有救天下之心在當時卻不被人理解。
一生懷有抱負卻終不被重用,但孔子從來沒有抱怨過。相反,他依然很樂觀??鬃幼鍪抡J真,無論能不能做成,他從來不絕望,不放棄??鬃右簧懿坏弥荆瑳]當過幾年官,所以談不上什么文治武功,他之所以能夠彪炳千秋,在于他是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建人。
孔子教書并不是總是那么板著面孔、一本正經(jīng),不是這樣的,他喜歡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有一次,他把幾個得意的學生召在一起,讓大家談談各自的志向。還是子路先說話,子路說我的志向是有錢大家花,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遺憾;顏回家窮,說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等大家都說完了,孔子最后說他自己的志向,他說愿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