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他干脆實行貨幣貶值,發(fā)行一種“赤仄錢”,面值以一當五,規(guī)定納稅和官府經費都只能用赤仄錢。
這一下就把“郡國錢”貶值了五分之四??墒?,這個辦法也沒能把私鑄的浪潮壓下去。漢武帝終于明白:市場是不講仁義的,靠公平競爭,國家也競爭不過奸商,該壟斷就得壟斷。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鑄錢權完全收歸中央,地方權貴和富商誰也不得私鑄。
中央新發(fā)行的錢還是“五銖錢”,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個機構統(tǒng)一鑄造的,非常標準。在工藝上采用了銅質母范(澆鑄模具),比過去用泥模先進了不少,鑄出的錢幣大小、式樣完全一樣。
這個“上林三官”,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國家造幣廠,比歐洲的最早的英國皇家造幣廠(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遺址,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就在陜西省澄城縣坡頭村。
漢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也就是說,其他的錢一概禁用。從此以后,歷朝歷代都把鑄幣權歸于中央,大家隨便造錢的歷史就此結束。
漢武帝這一次鑄的五銖錢,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錢幣之一,成色足,幣值穩(wěn)定,市場很認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漢末年。而且五銖錢的模式,后來更一直延續(xù)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稱長壽貨幣。
這錢現(xiàn)在在古玩市場還買得到,大概也就兩、三塊錢一枚。
在這兒,我們還要普及一下古代的重量知識。五銖錢的這個“銖”,是重量單位。古人為了精確起見,大約把144粒小米的重量,作為“一銖”的標準重量。24銖為1兩,16兩為1斤。到唐代以后,“兩”以下才不用“銖”了,而改用十進制的“錢”。
在秦和西漢,1斤等于克,1兩等于克。那么,一枚五銖錢僅重克。
這一算就明白了,“五銖錢”本來就很輕,如果要偷工減料的話,那就不知要輕到什么程度了。
商人會斂財,漢武帝也不示弱,他還發(fā)行過“白金幣”,也就是銀錫合金幣,分量比較重,有4兩、6兩、8兩的三種,非常值錢。8兩重的一枚就值3000錢。
可是不法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你鑄大錢,我就仿造,民間盜鑄的多如牛毛。白金幣流通五年間,僅盜鑄判刑被赦免的就達幾十萬人,沒被赦免的更不知其數(shù)。漢武帝這回又明白了:壟斷就要做得公平,不公平人家就讓你壟斷不成,最后這錢只好停用。
漢武帝還發(fā)行過一種“白鹿皮幣”,有一尺見方,四邊有彩繪,一張就值40萬錢。這實際上是定向發(fā)行的有價證券,專門賣給王侯貴族的。規(guī)定他們在朝見時,要用這種皮幣墊在玉璧上——你不買,就違反了朝廷禮儀。
這種皮幣,有點類似紙幣,價值是完全抽象的,但不能流通,因此不能算是貨幣。
據(jù)考證,西漢成帝河平二年,官府還鑄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鐵五銖錢(見《梅福傳》張宴注)。
順便說一句,在西漢,我們的老祖宗就發(fā)明了紙,也就是紙的老祖宗——麻紙。不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中國的出現(xiàn),還要再等1000年,也就是宋仁宗時代才有世界上第一張紙幣。
把西漢的錢幣史看下來,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看得出來,錢幣發(fā)行的過程,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富豪階層的博弈,看誰最有本事以錢撈錢。
西漢貨幣發(fā)行的混亂,經過了93年才最終穩(wěn)定下來,而且用的還是秦始皇的老辦法——中央統(tǒng)一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