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北園山大附中(1)

季羨林自選集: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作者:季羨林


1926年,我十五歲,在正誼中學春季始業(yè)的高中待了半年,秋天考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一年級。入正誼時占了半年的便宜,結果形同泡影,一掃而光了。

山大高中坐落在濟南北園白鶴莊。泉城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常言道“水往低處流”。泉城七十二名泉的水,流出地面以后,一股腦兒都向北流來。連泰山北麓的泉水也通過黑虎泉、龍洞等處,注入護城河,最終流向北園,一部分注入小清河,向大海流去。因此,北園成了水鄉(xiāng),到處荷塘密布,碧波瀲滟。風乍起,吹皺一塘清水。無風時則如一片明鏡,可以看到二十里外的千佛山的倒影。有人懷疑這種說法,最初我也是懷疑派。后來我親眼看到了,始知此語非虛。塘邊綠柳成行。在夏天,綠葉葳蕤,鋪天蓋地,都是綠霧,仿佛把宇宙也染成了綠色的。雖然不能“煙籠十里堤”,也自風光旖旎,悅人心目。記得叔父有一首七絕:

楊花流盡菜花香,

弱柳扶疏傍寒塘。

蛙鼓聲聲向人語,

此間即是避秦鄉(xiāng)。

雖然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完全可以舉一反三,看看北園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白鶴莊就是處在綠楊深處,荷塘環(huán)繞的一個小村莊。高中所在地是村中的一處大宅院。當年初建時,據(jù)說是一個什么醫(yī)學??茖W校,后來關門了,山大高中初建就選定了這一座宅院作校址。這真是一個念書的絕妙的好地方。我們到的時候,學校已經(jīng)有三年級一個班,二年級一個班,我們一年級共分四個班,總共六個班,學生二百余人。

教員隊伍

高中是公立的學校,經(jīng)費不發(fā)生問題。因此,師資隊伍可謂極一時之選,遠非正誼中學所可比。在下面,我先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幾位老師簡要地介紹一下:

鞠思敏先生

在回憶正誼中學的時候,我已經(jīng)寫到了鞠思敏先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我在這里不再重復。

在正誼中學,鞠思敏先生是校長,不教書。在北園高中,他是教員,講授倫理學,仍然兼任正誼校長。他仍然穿著一身布衣,樸素莊重。他仍然是不茍言笑。但是,根據(jù)我的觀察,所有的教員對他都十分尊敬。從輩分上來講,他是山東教育界的元老。其他教員都可能是他的學生一輩。作為講課的教員,鞠先生可能不是最優(yōu)秀的。他沒有自己的講義,使用的課本是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他只是加以闡發(fā)。講話的聲調,同在正誼每周一訓話時一模一樣,不像是懸河瀉水,滔滔不絕,沒有什么抑揚頓挫。但是我們都聽得清,聽得進。我們當時年齡雖小,但是信息還是靈通的。每一位教員是什么樣子,有什么德行,我們還是一清二楚的。鞠先生的過去,以及他在山東教育界的地位,我們心中都有數(shù)。所以學生們都對他表示出極高的敬意。

祁蘊璞先生

在山東中學教育界,祁蘊璞先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大概畢生都是著名的一中的教員,講授歷史和地理。在歷史和地理的教學中,他是狀元,無人能出其右者。

在課堂上,祁老師不是一個口才很好的人,說話還有點磕巴。他的講義每年都根據(jù)世界形勢的變化和考古發(fā)掘的最新結果以及學術界的最新學說加以補充修改。所以他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最新的知識。這種做法,不但在中學是絕無僅有,即使在大學中也十分少見。原因就是祁老師精通日文。自從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最積極地,最熱情地,最及時地吸收歐美的新知識。而祁先生則訂有多種日文雜志,還隨時購買日本新書。有時候他把新書拿到課堂上給我們看。他怕沾有粉筆末的手弄臟了新書,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用袖子托著書。這種細微的動作并沒能逃過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他對書籍是怎樣地愛護。如果是在今天的話,他早已成了什么特級教師,并會有許多論文發(fā)表,還結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會出現(xiàn)在什么《劍橋名人錄》上,還有花錢買來的《名人錄》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為“名人”。然而祁先生對這種事情他決不會干。他讀新書是為了教好學生,沒有今天學術界這種浮躁的學風。同今天比起來,那時候的人實在是淳樸到可愛的程度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