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師的名言是“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不去探討架勢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勢里,就是刻舟求劍。有人從力學角度分析尚式形意的架勢,認為改動是為了發(fā)力更為合理,或是根據(jù)尚師的體型,認為變招是為了適合矮胖人,此說或許有它的道理,可惜尚式形意用勁不用力,從力學上分析,是錯動了腦筋。
從打法的角度去分析,如燕形,別派用的是肩,尚式用的是腿,打擊部位不同,當然姿勢不同。其實,尚式形意的一個燕形打出來,用用肩,又有何不可?它又不是拳擊,下鉤拳只能擊下巴,刺拳只能擊面。一個姿勢擺出來,從頭到腳都能打人,一個姿勢頂一百個姿勢用,這才是形意拳,否則光憑五行十二形那幾個姿勢,又怎么能成為三大內(nèi)家拳之一?
而且凡形意拳,一個姿勢都有練法、打法、演法三種變化,書本上沒有,只有拜師后,才能知道周全。書上所謂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打法、練法、演法混淆在一起,湊成一套,以它去比較尚式形意的異同,又如何能識別得清楚?比如有的拳譜上的劈拳起手式,是用后手摩擦前手小臂內(nèi)側(cè),此處有經(jīng)絡,摩擦起來有健身作用,是練法之一;再如前臂高探平展,兩手慢慢回收,都是在健身,沒法用于比武的。要比較,得三法對三法地比,頗為繁復,本文就不做此工作了。
那么究竟尚云祥“用勁不用力”的“勁”是何物?無法直接說清,只能借助于比喻。用力好比用一個指頭打人,用勁好比用整個拳頭打人——還是說不明白,只好再舉例:形意拳古譜上有一句赫赫有名的歌訣“消息全憑后腳蹬”,如果理解成以蹬腳跟發(fā)力出拳,十個人練十個人會震得后腦生痛。至于能不能發(fā)出大力,的確能,因為拳擊運動員也是借助蹬后腳發(fā)力的,蹬后腳扭腰,這是發(fā)力最科學的法子。不過拳擊蹬的是后腳尖,不會震得后腦生痛。
拳譜上講的“消息”,不是以后腳去蹬力,消息是關(guān)于勁的消息。正如經(jīng)絡,西洋儀器在人體上找不出實據(jù),勁也不能以肌肉的伸張來測度。后腿一蹬,大腿肌肉的力氣,利用人體的合理構(gòu)造,通過關(guān)節(jié),層層加重,傳導到拳頭上——這是力學,用它并不能確切說清武術(shù)。
或解釋說,后足一蹬,能將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到拳頭上——可以試試,算一個成年人的體重有兩百斤,用了此法,也不太可能打出一百斤的拳頭。一個五十斤的麻袋,從一米高的距離掉下來,擊打地面的力量會有五十斤。但一個兩百斤的人不能打出兩百斤的拳頭,正如人從一米高跳下,人體的關(guān)節(jié)構(gòu)造,能將地面的反彈力疏散,所以不會受傷。當一個人妄圖以體重打人時,人體構(gòu)造也能將力量分散,任你后腳猛蹬,也蹬不出太多東西。
而勁就好比一個網(wǎng)兜,將一堆散橘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人的體重就不會貶值,而且還能賺到加速度的便宜,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妙用如此,尚式形意當然要“用勁不用力”了。
只有不用力才能練出勁,因為勁關(guān)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揀芝麻而丟西瓜了。有武術(shù)愛好者見到拳譜上寫著“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便以為開始一定要練得剛猛,一練拳便頻頻發(fā)力,果然也有成效,打架厲害,聽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話,便以為練對了。其實那跟拳擊手打沙袋又有何區(qū)別?練一年拳擊也能打死人,好的拳擊手一拳有七十斤力量,七十斤打在人心口,當然能打死人。
其實拳譜上的明勁,明字除了明確,還有明白之意,是要人“體會勁”,拳力增大是這一階段的必然效果,暗勁是要人由明轉(zhuǎn)暗,淡忘對勁的體會,讓其成為一種自然反應,化勁是收放自如,暗勁與化勁難以描述,只能勉強說一說明勁。練明勁有個巧方法,要在轉(zhuǎn)折處求之。五行拳不是練拳,而在練五種不同的勁,所以每一種拳的轉(zhuǎn)身姿勢都不同。轉(zhuǎn)身姿勢是為了勁而設立的,多練練轉(zhuǎn)身,對領(lǐng)悟勁有幫助。
以前有傳聞說,孫祿堂在教徒弟時,碰到了說勁難的問題,就用形意的勁比畫太極拳,以圖對徒弟有啟發(fā),后來自己也覺得有趣,就此創(chuàng)立了孫式太極拳。不管此說是真是假,的確有練形意的人,見到孫式太極拳,所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