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區(qū)別,隨處可見。它既表現(xiàn)在物質(zhì)文化上,也表現(xiàn)在精神文化上。具體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我個人認為,兩大文化體系的根本區(qū)別來源于思維模式之不同。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jīng)提到過: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勉強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說: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則是“合二而一”。再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來表達一下:西方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東方則是“頭痛醫(yī)腳,腳痛醫(yī)頭”,“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說得再抽象一點: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整體概念,普遍聯(lián)系;而西方分析思維模式正相反。
現(xiàn)在我回到本題?!疤烊撕弦弧边@個命題正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體現(xiàn)。
我在上面已經(jīng)說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我現(xiàn)在就根據(jù)這個理解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一些分析。
人,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內(nèi)的。但是,自從人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后,頓覺自己的身價高了起來,要鬧一點“獨立性”,想同自然對立,要平起平坐了。這樣才產(chǎn)生出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在成為“萬物之靈”之前或之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取自于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離開了自然提供的這些東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系之密切、之重要。怎樣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據(jù)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于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nèi),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zhì)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
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疤烊撕弦弧边@個命題,就是這種態(tài)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錢賓四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边@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勢的發(fā)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
東方文化基礎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承認整體概念和普遍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整體,人與其他動物都包括在這個整體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動物都視為敵人,要征服它們。人吃一些動物的肉,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從古至今,東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對殺牲,反對肉食。中國固有的思想中,對鳥獸表示同情的表現(xiàn),在在皆有。最著名的兩句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笔潜娝苤?。這種對鳥獸表示出來的憐憫與同情,十分感人。西方詩中是難以找到的。孟子的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也表現(xiàn)了同一種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