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與美術(1)

笑談大先生 作者:陳丹青


這次論壇的題目叫做“魯迅和藝術”,我想了想,可能以談論魯迅與美術的關系,稍微貼切一點。藝術各有門類,魯迅并不都有興趣的。他愛看好萊塢電影,但對戲劇,尤其中國戲,不肯說好話;中國與西洋的音樂,則魯迅從未公開提起,倘若我沒記錯,除了有一回徐志摩說及西洋音樂,稱中國人的耳朵怎樣的不辨樂音,魯迅于是寫了小詩諷刺他。此外,我不知道哪份資料記述他對音樂的興趣,但是,魯迅酷愛美術。

清末民初、五四前后,重要的文人而能單來舉說和美術的關系者,似乎很有限:康有為、梁啟超、胡適、陳獨秀、周作人,鮮有長期而深度介入美術活動的記錄。蔡元培先生,那是新美術運動的奠基者和大贊助人,他說過一句“美育代宗教”,1918年創(chuàng)辦北平第一所國立藝術學校,還曾以教育總長的權力,給徐悲鴻等青年留學的名額,之后,呂斯百吳作人二位的留歐,經(jīng)徐悲鴻舉薦,想來也是蔡先生批準的。

蔡先生另有一樁被湮沒的公案:他三十年代旅居德國時,居然買了十七件立體派版畫帶回來,此后戰(zhàn)亂,不知哪里去了。九十年代經(jīng)學者萬青力教授搜索舊案,披露此事,相關文章發(fā)表在中央美院的雜志《美術研究》上。

再看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幾位,固然是新詩、新小說、新話劇的開創(chuàng)者,本人就是藝術家,但論及和美術的關系,恕我無知,除了郭沫若與傅抱石交好,比較地著名,其余幾位,似也未見太多介入美術的形跡吧。

如此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山人物,魯迅先生可能是其中頂喜歡繪畫、頂熱心美術的一位。說起魯迅的種種傳奇,研究者不會略過他和美術的緣分。可是相關的專論、專書,出版過好多了,我無能提供新的史料為之添加佐證或美談,只因是畫畫的,向來神往魯迅與美術的故事,或者可以清理一些自己的感想。

今天大約說幾點:其一,是魯迅的偏愛和品位,亦即作為賞鑒家與批評家的魯迅,怎樣把握他的癖好。其二,在魯迅的時代所能看到的種種藝術中,魯迅怎樣選擇。第三,魯迅和民國時代的畫家如何相處,這相處,在當時發(fā)生怎樣的影響。

但以下議論,很難將這三點截然分開了談。

大家知道,除了在江南水師學堂和日本仙臺醫(yī)學院那點可憐的學歷,又聽過一陣子章太炎的講席,魯迅沒上過一天所謂大學,更別提藝術學院,他與繪畫的緣分,純然是自己歡喜。在他的時代,現(xiàn)代中國藝術學院尚在草創(chuàng)的、初級的階段,而魯迅和當時的主流藝術圈,并不來往??墒窃谖夷軌蜃x到的民國美術文獻中,魯迅是一位獨具眼光的鑒賞家,也是富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議論家,更是當年前衛(wèi)美術的卓越推動者和襄助人——1998年,紐約古根海姆現(xiàn)代美術館舉辦了歐美世界高端層面的第一次中國美術大展,其中1900年到1980年的專題展,選擇了民國與共和國幾代人具有代表性的國畫、油畫、版畫和書籍裝幀。民初那代人的新國畫,既過時,也比不得古人;徐悲鴻林風眠的早期油畫,雖令人尊敬,但實在過時了,且在紐約的語境中,顯得簡單、脆弱、幼稚。使我吃驚的是,左翼木刻,包括魯迅設計的幾件書籍裝幀,不但依舊生猛、強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過時,比我記得的印象更醒目、更優(yōu)秀——縱向比較,左翼木刻相對明清舊版畫,是全新的,超前的,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橫向比較,與上世紀初德國、英國、蘇俄及東歐的表現(xiàn)主義繪畫,也是即刻響應、同期跟進的。除了技術相對粗糙,論創(chuàng)作的動機與狀態(tài),十分強勁而活潑,與歐洲同期的同類作品,近乎同一效果。在那項展覽中,二十世紀的中國油畫頂多是文獻價值,唯左翼木刻和幾份書籍裝幀,剛健清新,品相端正,凝著民國時代的斑斑印跡,可以拿得出去,放在世界上,有神氣,不丟臉,是一份可觀的交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