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不僅如此,比起思想上的變化,經濟上更是成就顯著。從改革初期興辦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qū),到開放的沿海14個港口城市以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經濟開放區(qū),飛速發(fā)展的經濟填補了中國經濟發(fā)展史上的很多空白。統(tǒng)計數字顯示,從1978~2007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的位次由第29位躍居第3位,2007年進出口總額為21 737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04.3倍,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8.1%,進口年均增長16.7%。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了2007年的66.8%,提高了57.1個百分點。圖2.2是1980~2005年的進出口總額。
圖2.21980~2005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tǒng)計年鑒》及商務部公布的數據。
得益于“走出去”的政策,在使用外商直接投資上,也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1979~200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 602億美元,平均每年262億美元,2002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數額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而1983年為9.2億美元,年均增長20.1%。截止到2007年末,我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的30%以上,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資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圖2.3是1985~2005年我國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額。
圖2.31980~2005年,我國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額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數據。
在外匯儲備方面,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197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2006年達到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 282億美元,穩(wěn)居世界第一位。 圖2.4是1985~2005年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
圖2.41985~2005年,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數據。
開放政策的提出使中國資本市場逐漸發(fā)展了起來,股份制的出現可以說是開啟了資本市場的開端。隨著證券業(yè)務的蓬勃發(fā)展和投資隊伍的不斷壯大,1990年12月國家批準成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1992年10月,國務院證監(jiān)會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的開放政策已經具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成效,資本市場逐步走向成熟階段。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品種逐漸增多,出現了一批投資于證券、期貨、房地產等市場的基金;同時,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推出了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境內企業(yè)逐漸開始在香港、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場上市,期貨市場也得到了初步發(fā)展。
通過觀察中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開放這一步成功了,一路走來雖然也曾蜿蜒曲折,但“走出去”的步伐卻不會停止,中國需要這樣,世界也需要這樣。
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如果說到了一定年齡必然成熟,那么經過了30年的成長,中國的發(fā)展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熟。曾經是經濟發(fā)展主要瓶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得不說30年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的發(fā)展道路,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許可以給人們一份滿意的答卷。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信、水利以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的科教文衛(wèi)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它是一切企業(yè)、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