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有結(jié)菩薩敲(4)

一滴水有多深 作者:劉醒龍


 

城市在一天天快速膨脹,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一年比一年發(fā)達,用不了多久,喜歡肆意橫流的大水就只能與鄉(xiāng)村為伴了。不管大水是不是真想給城市一點天籟、一份自然、一份純真,但用鋼鐵、塑料和水泥砌成的城市都不再有容留它們的度量。白天有車水馬龍,夜里又會流光溢彩。那些拿來為己所用的水,被限制在一根根或粗或細的管道里。那些用過后變成污穢的水,被拋棄在暗無天日的陰溝里。那些有意留在高樓大廈旁邊的池塘湖泊,雖然照舊活著各種色彩斑斕的魚兒,卻絕無躥上大街的可能。

我們正在變成老人,那些在大街上捉過魚兒的少年也會跟著變成老人。后來的人偶爾想起那些口口相傳的古老故事時,多半會將其理解為神跡。一般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會是那種廣義上的泛神主義者,對人世間一切不可知的事物,從來不乏敬畏之心。

記憶中,一歲那年,父親請了兩個挑伕,挑著我和姐姐,還有家中簡單的行李,離開依依相伴的長江,將古城黃州故里黃岡拋入夢鄉(xiāng),來到大別山腹地名叫石頭嘴的一座小鎮(zhèn),從此就將他鄉(xiāng)作為故鄉(xiāng)。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這些還不覺得。那時候,大人們很喜歡指著拖兒帶女外出逃水荒的人,說當年我在籮筐里哭哭鬧鬧,很像那些餓得不得了的孩子。這類戲言,讓我難過了很長時間。后來長大了,開始感覺到人生的短暫與急促。每每回想這些憑借別人竭力口述,才能重新屬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一次比一次明晰地認為,這也是一種只會屬于特定個人的神跡。這樣的事并非普通人眾都能遇上。才幾年時間,山區(qū)就通公路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一家人離開石頭嘴,順西河流水而下,來到一處叫賀家橋的小鎮(zhèn),就是坐在一輛卡車上。

有近十年的時間,每到冬天,我們這些孩子就到位于賀家橋的居所后面的山坡上,用竹筢扒那從松樹上落下來的針葉。日常生活中,都叫它松毛。經(jīng)過反復扒過的山坡上,真正的松毛已經(jīng)少之又少,多數(shù)時候,是將竹筢伸到茅草叢中,使勁地扒那枯萎后的茅草葉,然后放在一只竹簍里,背回家當柴燒。有一年冬天,山里下過雪,緊接著雪又融化了,我們幾個孩子從茅草叢中扒出一只圓滾滾濕漉漉的草球。草球的模樣很奇怪,大家圍在一起,用棍子撥開裹在上面的亂草,才發(fā)現(xiàn)里面躲著一只刺猬。一陣驚呼過后,我們連松毛也不扒了,用那竹簍裝回刺猬,在門口的竹林旁挖了一座土洞,將刺猬放進去。隨后大家就開始爭論應該給刺猬準備哪些食物。直到如今,我也不曉得刺猬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那時候,我們也是按照各自的想法,有人用彈弓打來麻雀,有人鉆進茂密的荊棘叢中采摘一種名叫刺梨兒的野果,放進土洞里任由刺猬自己選擇。哪曾料到,刺猬不領(lǐng)我們的美意,相隔一夜,迫不及待等來天亮,再來察看,用石塊壘得十分嚴實的洞門完好無損,洞口的新鮮黃土上有一串細小的腳印,而刺猬已經(jīng)不見了。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刺猬是如何逃走的。最有可能的是,小刺猬能夠像人一樣,將壘得嚴嚴實實的洞門拆卸開來,脫身之后重新將其復原。這個念頭讓我們立刻想到了在鄉(xiāng)村無時無刻不在流傳的鬼怪妖精的故事。這些都不是神跡,而是普普通通的神話。時至今日我還能記得,一只斑鳩投入竹林發(fā)出的巨大聲響,嚇得我們幾個孩子亂成一團的模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