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曾見過鋼琴用作其他用途,我還以為家中擺鋼琴是為了展示照片。在祖母的客廳里,沒有哪個平面不是布滿大大小小的相框。最顯眼的兩幅大肖像照,掛在未曾使用過的壁爐上方:一幅是祖母的盛裝照,另一幅則是1934年過世的祖父。從照片掛在墻上的位置以及祖父母擺的姿勢(稍微側(cè)身朝向?qū)Ψ?,這仍是歐洲王室伉儷郵票流行的風格)來看,任何人走進這間博物館客廳跟他們高傲的目光相遇,都會立刻看出故事得從他們講起。
他們兩人都來自馬尼薩(Manisa)附近的戈爾代斯(Grdes);他們的家族被稱為"帕慕克(棉花)",因為他們皮膚白,頭發(fā)也白。祖母是切爾卡西亞人--以高挑貌美著稱的切爾卡西亞女子在奧斯曼后宮極受歡迎。祖母的父親在俄土戰(zhàn)爭(18771878)期間移居安納托利亞(Anatolia),先在伊茲密爾(zmir)定居(傳說那邊有一處空屋),而后遷居伊斯坦布爾,我祖父在那兒念土木工程。他在1930年代初期發(fā)了大財,當時的土耳其共和國對鐵路建設投入巨資,而后他開了一家大工廠。工廠坐落在注入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郭克蘇(Gksu)河兩岸,制造繩子、麻線、干煙草等各種產(chǎn)品。他1934年過世,時年五十二歲,留下大筆財產(chǎn),讓父親和伯父怎么用也用不完,盡管他們有一長串失敗的商業(yè)冒險經(jīng)驗。
接著來到書房,我們看見新生代的大幅肖像照極其對稱地沿墻排列:從照片的柔和色彩可以看出它們出自同一位攝影師之手??繅吺俏夷欠蕢训拇蟛畾W茲罕,他未服兵役便去美國學醫(yī),因此永遠回不了土耳其,導致祖母終其一生面帶抑郁寡歡的神色。還有他戴眼鏡的弟弟艾登,住在底樓。他跟父親一樣學土木工程,一生積極參與各種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的工程計劃。第四堵墻上掛了姑媽的相片,她曾在巴黎學鋼琴,她先生是法學院助教。他們住在多年后我將搬入的頂樓公寓,此刻我就在這兒撰寫此書。
離開書房,回到博物館的主廳,在更添幽暗的水晶燈旁駐足片刻,我們看見許多原封未動的黑白照片,告訴我們生命的欣欣向榮。在這里,我們看見每個孩子在他們的訂婚儀式、婚宴、每個重大的人生時刻中擺姿勢拍照。在大伯寄自美國的第一批彩色照片旁,放著大家庭成員們在城里各個公園、塔克西姆(Taksim)廣場、博斯普魯斯海岸合家歡宴的照片。在一張爸媽帶我跟哥哥參加一場婚禮的照片旁邊,放著一張祖父和他的新車在舊家花園內(nèi)的合影,另一張則是伯父跟他的新車在帕慕克公寓大門外面的合影。除非是異乎尋常的事情--像是祖母取下美國伯父前妻的相片,換上第二任妻子的相片--老規(guī)矩依然不變:照片的位置一旦排定,便永不挪動。雖然每張照片我都已看過上百次,每回我走進這間雜亂的房間時,仍要全部再細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