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不斷的“臉”的斗爭,或者是“給你臉不要臉的”的斗爭,或折衷主義讓我們沉淀,如釋重負,因為那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實在是悠久。
這座城市發(fā)明了一種古老的戲法,變臉?;蛟S是過去為討皇帝歡心的優(yōu)伶?zhèn)冇玫?,也有可能是過去探子們用的。我們得到的啟發(fā)是,一個人不同的臉可以事先籌劃好,用最簡單的土辦法,紙殼,敷彩,繩子,就能把這些臉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搭配起來,隱蔽起來,然后在關(guān)節(jié)和飄動的衣袖的掩護下粉墨登場。原理很清楚,人們主要是學(xué)習它的過程和秘傳的技法,也許連這些也一捅就破,而我們的臣民對此卻樂此不疲,以致成為一種討厭而不斷重復(fù)的腹瀉,連它的笑也很恐怖-因為沒有笑。
笑是一個花臉,呈中性。紅,我們知道它是什么,比如怒氣,比如革命,前進,禁止,反叛,戰(zhàn)斗;黑,或青,我們知道是什么,嚴肅,懲罰,整頓,栽贓。花臉,就不太容易把握了。但我們在墻上涂鴉,畫的大多是花臉,線條微微帶笑,不露牙齒,盡管幼稚,但自由,無拘無束,所以很難界定。
笑在唐代的石刻造像中有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法,我花了點時間研究此種現(xiàn)象。這種技法早已失傳,不是因為技法,而是因為風俗生活。民俗生活統(tǒng)治著每一個人,不光是吃什么,穿什么,還有動作的無意識狀態(tài)。比如我們說一個騙子能夠用詩來騙取信任,就像一個女叫花子抱著租賃的幼兒在街頭要錢,假尼姑剃了頭穿著棉袍化緣一樣-那是指現(xiàn)在,往前絕不會超過世人所稱道的新文化。
涂鴉漫不經(jīng)心地一畫到墻上紙上或布幔上就顯得有些陳舊,不是因為時間,而是它所依附的材料,新的反倒可疑,它的笑也不見得看出是笑。
一個人笑死,便會落為這城市最大的話柄-等于你在一群紅臉黑臉中扮演弱不禁風的花旦,主要是會成為一種謠言。在我童年居住的那個地方(春熙路),有個鄰居就是這樣。夏天,老先生在竹椅上先還好好的躺著,突然,大概-在外人看來沒甚么緣由就大笑起來,沒兒沒女,孤零零的,而且,大笑著死去,扇著紙扇,扇上畫著寒山夜半客船一類。他只是那紅面具中的一個。跟著,謠言四起,最通用的一種說法就是在他的躺椅下挖出了什么-財寶,或者發(fā)報機(那個時代一般是這種猜測),前者證明他是一個趨利的投機者,后者證明他是個探子。如果挖出的是武器就更不得了,這樣他就是個殺人魔王,或是說不清的什么朝代的復(fù)辟狂。類推下去很多,比如一個人被捕,出來就可能是“甫志高”,1在團伙之間意見相左就是“告密者”,難道他還能是個冤枉的持方天畫戟的呂布不成?沒人會把他想像成一個在反復(fù)無常的環(huán)境中搏斗的普通人,無名英雄。從這個角度看,花臉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
1.甫志高是羅廣斌、楊益言所寫小說《紅巖》中的人物,因出賣組織而成為叛徒。
戲劇性在這里就是反?;?。這類引申法瘋狂地在民間大布其陣,而且,津津樂道,妖魔化。
“地下”這個詞是什么時候獲得其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力的呢?比如說“地下黨”,我母親就是其中之一,“地下詩歌”,許多人深受其害。
占領(lǐng)我們城市的間接的統(tǒng)治者-始皇,也就是在時間序列上第一個開始有臉譜和紀年的皇帝。他對“地下”的興趣特別大,以致死后,無限恭敬他的人們鬧了個大笑話。他的貼心大臣,率眾為他筑陵墓,這項工程其實在他活著時就開始了,他還無數(shù)次親臨現(xiàn)場視察。一個皇帝從小就要訓(xùn)練如何去死,如何讓人埋葬自己,隔著深不可測的陷阱觀賞自己,就像活著時兔子伴老虎一樣-但是隔著服裝,而且不讓人發(fā)現(xiàn),被盜。成吉思汗在這點上做得讓許多統(tǒng)治者羨慕不已,因為迄今他的墓室還在地下未被發(fā)現(xiàn),他殺死了所有埋葬他的人和馬匹,毀掉了所有的文字記錄和痕跡。秦始皇雖然已被發(fā)現(xiàn),但關(guān)于墓內(nèi)暗道機關(guān)和大量水銀的傳說(史書記載了這點),嚇得盜墓者只能用玫瑰和毒藥畫些阿里巴巴似的計劃草圖,和死者一起變?yōu)槊孛艿纳裨挕?/p>
當時,這項工程十分浩大,不亞于修長城。風水先生認為一個初始化的皇帝,應(yīng)該埋進天堂,而那時,又只能理解為地面的反面。凡人要達到天堂的惟一途徑,就是通過地獄-我們不叫地獄,叫西天,在地球的另一面(與荷馬的觀念差不多)。而在地下究竟要挖到什么程度才算事呢,愛麗絲進入鏡中世界后也問同樣的問題。這個“深度”工程持續(xù)了很久,自然也就爭論了很久,死了不少人,焚了不少書刊,各種異端學(xué)說遭禁,而且還是沒結(jié)果?;实鄣膲勖膊豢赡軣o休止地等下去呀,沒有人知道最后是草草了事,還是什么智者-比如東方朔一類,惡搞了一下皇帝(這類事在他身上發(fā)生過許多回,手法都是從地上開始在地下結(jié)束,或相反)。就我所知,這是文化中最早的“地下”之爭,關(guān)乎萬歲的統(tǒng)治者,而不在于短命的百姓。
這個民間其實很大,不是一頭驢拴在一個墩子上的民間。我們聽到大量的驢叫(北方稱大叫驢),都是隱蔽的環(huán)境所引起的。一頭驢之于一個墩子,就像一個人之于一座城市,都在那里掛牌劃價叫賣,充斥市場。同心圓一層一層地擴展,波浪一樣,說明什么?
每個朝代凡占領(lǐng)這座城市的人首先是在城墻上給它換個門牌號,過去是圖騰,蛇,壁虎,梟一類。最后一個也自認為是最偉大的一個感傷地寫道:城頭變幻大王旗。意思是,城頭老是變換涂滿符號的旗幟,而且都以帝國的名義,會不會是最后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