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獸馱日含五行復(fù)合器
圓雕,龍溪玉,高58厘米,寬54厘米,
三星堆文化
民間私人收藏
開明獸是三星堆文化古玉造像中最常見的符號,開明獸為傳說中的動物,虎身人面,九首,立東方之極,守昆侖之虛。從這件玉器,能看出三星堆古玉雕刻不僅品大,而且造型奇瑰,具有高度的平衡感。雕塑手法多樣組合,圓雕,鏤空雕,線刻,減地浮雕等。太陽輪圓周及底座側(cè)面線刻“風(fēng)姓氏”變體標(biāo)志,尾翼雙面減地浮雕飛鳥圖案,底座有雙排14個未破譯的古銘文。
巫人立像
龍溪玉,圓雕,總高47厘米,座高9厘米,
三星堆文化
民間私人收藏
立像方頤大耳,闊嘴,與現(xiàn)在西南山地羌人極相似。頭戴回紋帽冠,身著右衽袍衣,大衣前后飾有卷龍紋、目紋、蟲紋、獸面紋。底座和主體雕塑可分開,由四個卷鼻獸面連體雕塑而成。此神像究竟為巫人,還是天子,或兼而有之,很難搞清,但《禮記》“天子龍袞”一說,確定為最高等級仍是有依據(jù)?的。
但在倉頡欺近我們時,許多人卻躲得遠遠的,這事就發(fā)生在眼前。在我們城市,有幾個收藏家從自己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發(fā)現(xiàn)了不少文字,輯錄下來,公諸于世,遂引來專業(yè)人員的蔑視。他們不相信這些文字,更不相信這些可能就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他們的解釋荒唐,與職業(yè)不配-問題在這里,倉頡會在某一天整齊劃一地造出甲骨文嗎?當(dāng)然不能。那此前漢字為何?自然,誰都知道是些符號,問題是以什么為基礎(chǔ)呢?形狀,符碼,范圍,規(guī)模,時間?三星堆器物上出現(xiàn)的文字符號,會不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民間觀察,類似的文字符號覆蓋整個高地,而且,完全遵循約定俗成的規(guī)律。這些火苗,一旦確定,必在靠近世界氧化最厲害的地方阻止矮子們的?自?殺。
這些文字符號,有可能決定著我們的命運,解決重大的秘密-或許就是蘭波說的所謂的“壞血統(tǒng)”:“我頻頻回顧,永無止期?!?問題是,駭怕壞疽病,并不能采用排除法,因為文字的漫漶之疾已深入骨髓。所以,西南方的老人,在殃及無可挽回的事實時最愛說:“都這把骨頭了?!?/p>
這個話題,其實肇始于18世紀末,牽涉到王懿榮、2劉鄂、3羅振玉、4王國維。5他們篤信從未聽說的甲骨文,就像巫師篤信自己的神話,被逐是從那開始的。一個新學(xué)說,必有個哞哞的老家伙盯著,就像公牛盯著母羊。有很多年,羅振玉成了騙子,而章太炎是大法官。?6但最后,勝訴的是羅振玉,因為羅振玉是收荒匠-靠了李濟的考古學(xué),7又是收荒匠。碰巧,卡夫卡在談到我們的長城時(見《中國長城建造時》),有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也關(guān)于“收荒匠”,收荒匠幾近于乞丐。有個乞丐,帶來一張“起義者”-也就是肇事者(卡內(nèi)提8說:中國歷史充滿了肥胖的起義者)的傳單,無疑是收荒所得。上面寫的是陌生的書面語,一種完全不同于閱讀者熟悉的方言,音調(diào)很古老,也許沒人讀懂?;蛟S這種方言所涉及的陳年舊事毫無意義-不是真的沒有意義,而是,今天的人,就是專門要來抹殺昨天,要充當(dāng)死神的。
1.阿爾蒂爾?蘭波:《地獄一季》,王道乾譯,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
2.王懿榮,祖籍山東福山,字正孺,號廉生,清末著名學(xué)者,通古文字學(xué)和金石學(xué),任官職最高達國子監(jiān)祭酒,被譽為“甲骨文之父”,甲午戰(zhàn)爭,自盡抗辱,精忠報國。
3.劉鶚,字鐵云,清代學(xué)者,甲骨文最早的發(fā)現(xiàn)者之一,整理甲骨文制拓本,出有《鐵云藏龜》。
4.羅振玉,清代學(xué)者,祖籍浙江上虞。字式如、叔蘊等,號雪堂。秀才出身,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者之一,從古董商處得甲骨多達萬件,著有《殷墟書契前?編》。
5.王國維,浙江海寧人,近代學(xué)者,字靜安,號觀堂,1913年起致力于古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的考訂,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和漢晉簡牘的考?釋。
6.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慕顧炎武之人格,號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學(xué)者。
7.李濟,號濟之,湖北鐘祥縣人。中國早期考古學(xué)家,其主持的安陽發(fā)掘,對中國后來的考古學(xu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8.英國作家埃利亞斯?卡內(nèi)提(Elias Canetti)。
琮
龍溪玉,高27.5厘米,射徑18厘米,
孔徑7厘米,三星堆文化
民間私人收藏
玉琮為古代禮器中的常見之物,圓中,牙外,曰琮。功能有種種說法,祭祀禮地為首,穿木為儀仗迎接神祇次之,再有認為是兵符,或女陰等等。三星堆文化玉琮,有巨大無比者,也有玲瓏剔透者,這件透閃石玉琮,不僅大,且四面勒字109個,上古銘文尚未破譯,釋讀,推為重要禮器,十分罕?見。
伏羲氏頭像
玉質(zhì)鈣化次生材料,高34厘米,
寬20厘米,三星堆文化
民間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