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不是專家談教育(1)

吾意獨憐才:五常談教育 作者:張五常


香港納稅人對教育的慷慨資助,不是舉世無雙也差不多了吧。花了那么多錢搞教育,效果又怎樣呢?這是個尷尬問題。從美國回港任教十七年,我個人的感覺是,香港的學生讀書考試很有兩手,但從學問的角度看,則乏善可陳。

近幾年來,香港推行教育不遺余力。政府激增教育經(jīng)費,大力推行委員管治。關心教育的人愈來愈多,言論此起彼伏,好不熱鬧。我覺得好些專家的言論深不可測,聽不明,看不懂,但自己既然不是教育專家,也就算了。然而,年多來我見到楊老弟懷康在《壹周刊》屢次大發(fā)牢騷,和教育專家們過不去,我沒有細讀他的文章,也想回應一下。這不是故意偏袒楊老弟,而是認為他是后一輩中,中、英語皆有水平,而文筆以外也有學問,他發(fā)的牢騷我們不能等閑視之。我是搞學問的,但不是一個教育專家。在學問上,我的缺點很明確:三十年來不讀書;中文下筆別字應有盡有;英語文法錯得一塌糊涂!但也有過人之處:中英二語不分高下,行文清楚明朗;古、今、中、外的學問,我所知的足以在《信報》擺擂臺。提到這些,是要說明我是個完全不依傳統(tǒng)教育規(guī)則來追求學問的人。因此,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談教育,觀點不一定對,但別開生面,對教育之道提出另一種看法,有點意思吧。

簡單地說,我是個純從興趣出發(fā)而搞學問的人,半點其他意圖也沒有。我認為興趣是由自己發(fā)掘出來的,而這發(fā)掘的第一步,是要找出某門學問的一些重點。我認為拜師求學,不是要求老師的知識,因為他的知識可從書本、文章上讀到,而是求他指點迷津,學他的思考方法。我也認為人類的知識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金礦,也是蘇東坡所說的清風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要爭取,金錢不管用,但要大費工夫。

很不幸,以上這些,香港的學生不知道。你不知,我不知,他也不知,大家都不知,學術氣氛就搞不起?;馗劢虒W十七年,我從一開始就意圖在自己的系內(nèi)搞好學術氣氛,但老是舉步維艱。近幾年,校方給我們較大的自由,同事之間的學術氣氛有明顯的改進,但因為沒有學生的協(xié)助——沒有學生在課室之外不斷地跟教師研討——成果怎樣也及不上美國大學的一半。是的,香港的學生永遠是以工作的出路——或為印在名片上的名銜——而讀書的。可不是嗎?幾年前政府說有兩萬個山坡要處理,申請讀土木工程的就人山人海,此前稱霸的電機工程就不能不位讓賢。也是幾年前,學生不肯定回歸后香港的法律行業(yè)會怎樣,港大法律學院的收生收得很差勁;今天,該學院收生的成績變得大有可觀。諸如此類的、變來變?nèi)サ睦?,我在港大見過不下十次。當一個中學生跑來問我選修哪個學系為上,我知道他不會是為興趣而問的。我今天對類似問題的答案,千篇一律:不要選出路,選興趣,因為今天出路這系好,畢業(yè)時可能變了卦。香港的學生對學術提不起興趣,人浮于事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署管課本,考試局管考試、成績,大學資助委員會管衡量,管研究。

香港的學生于是從幼兒園起就為考試而讀書,考試以外的知識他們漠不關心;中學的老師是以學生的會考成績來定高下,老師自己有什么啟發(fā)力,有什么創(chuàng)見,膽子再大也不敢搬出來。近幾年,大學教師的研究,在委員的審核下,是以文章的多少及發(fā)表學報的國際性為依歸,有沒有內(nèi)容,是否“有料到”,就完全沒有顧及。委員們似乎不知道,一個稍有分量的創(chuàng)見,一個稍有影響力的發(fā)現(xiàn)或觀點,往往是十年八載的工夫。

我說自己不是個教育專家,是衷心話。但我說的是正規(guī)的香港教育,非正規(guī)的我倒有兩手。舉一些例子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