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季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年興中會失敗以前,中國革命黨人向未采用“革命”二字為名稱。從太平天國以至興中會,黨人均沿用“造反”或“起義”、“光復(fù)”等名詞。及乙未九月興中會在廣州失敗,孫總理、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購得日本報紙,中有新聞一則,題曰支那革命黨首領(lǐng)孫逸仙抵日。總理語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經(jīng)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后即稱革命黨可也。按日人初譯英文Revolution為“革命”,但揆諸易所謂湯武革命之本義,原專指政治變革而言,故曰革其王命,又曰王者易姓曰革命。自譯名既定,于是關(guān)于政治上或社會上之大變革,咸通稱曰革命。今國人遂亦沿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