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丁克一族(1)

拯救心靈 作者:游涵


案主:馮女士,36歲,會計

  事件記錄(口述):

我們已經結婚10年了,但我至今還不想要孩子,老公為此十分著急,但我認為我們的事業(yè)還 沒有立起來,連養(yǎng)活自己都困難,根本沒有能力養(yǎng)孩子??吹絼e人家的孩子,我也沒什么感 覺,可作為年近40歲的女人,不要孩子也的確是個問題,婆婆常常為此上火,又不好催我。 老公有時和我吵,說我不稱職,甚至揚言再不生孩子就和我離婚……

但我說服不了自己,一想起要孩子我就莫名地焦慮,一千個理由讓我拒絕做母親。而且,我 總看老公不順眼,在我看來,他永遠是個長不大、不爭氣的男人,他的“不思進取”無法讓 我感到安全,結婚10年來,我認為一直是我在養(yǎng)著他,他根本靠不住,為此我們經常鬧別扭 ,我也為此感到煩惱。直到有一天,我接觸了心理咨詢師,方知我這個“不想要下一代”和 “總看著老公不順眼”的念頭從何而來。

  幼時經歷:

我的幼時正處于文革年代,父母長期兩地分居,我陪著爸爸,妹妹跟著媽媽??膳紶柛改敢?面,還總是以吵架作為他們的“團圓方式”。當父母吵架時,我很自然地站在爸爸這一邊, 而妹妹也在盡全力維護母親。這種矛盾關系導致我們姐妹至今不合。那時的我,只知道陪好 爸爸是女兒的天職。

  咨詢過程:

咨詢師說,我當時扮演的角色是“代理母親”,因為要陪爸爸過日子,就得以“小媳婦”的 狀態(tài) 與之共存,于是長得比一般同齡人高,也比她們懂事,外人都說我是個小大人。我盡量以最 好 的表現(xiàn)取悅于爸爸和外邊的大人。這個角色是我長期處于那種家庭環(huán)境時的幼兒決斷,導致 我的性格定型,其中一條就是:父親是我的偶像,和他在一起才能生活。

另外,由于父母的長期隔膜及我和妹妹的各自取向產生的親情矛盾,使我恐懼于這種無法 團聚的日子。在當時,我只認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我沒的選擇。而且,母親不在 身邊是合理的,就算在身邊,她也不喜歡我,因為她遲早要離開;她不愛爸爸,可爸爸是我 唯一的保護傘,她不愛他,就等于不要我。

這便是我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一旦生孩子,我就是母親,可母愛的鏈接早在我的幼時便被 家庭生活切斷,使我對母親這個概念無法產生實質性理解,更談不上承擔母親的責任。

而對老公的“高標準,嚴要求”,也是緣于當初對父親的定位。畢竟,在我眼里,只有父親 才靠得住,所以我總把老公往父親的角色上套,以兌現(xiàn)我的安全感。這當然令老公永遠無法 達到,因為,他畢竟不是我的父親。

但我太習慣做“代理母親”,管理老公能使我感到自己像母親管束兒子,從而逃避做真正的 母親。也有的時候我把自己看作他的女兒,蠻不講理,我就是在“女兒”和“母親”的角色 間來回徘徊,就是不能安心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妻子。

我很亂,自己有時候都覺得情緒搖擺不定,同時希望老公隨著我的情緒跟進,如果他不上道 ,我便發(fā)作。同時,仍對我妹妹不理不睬,咨詢師說:“父母之間的戰(zhàn)爭硝煙,在你們身上 仍在延續(xù)和彌漫?!?/p>

  心理分析:

心理學認為:表面上,這個孩子是在討好自己跟隨的一方,下意識里卻感應著另一 方的內在性格。比如馮女士,表面上在取悅于父親,內在里卻在效仿母親:當年母親離開自 己,是對自己的拋棄,于是她在長大后也拒絕要孩子;而母親的強勢表現(xiàn)為與父親的爭吵, 這種性格也被她承襲下來,長大后演變?yōu)椤靶蘩砝瞎?。生活中,她在反復表演著當年父?之間所呈現(xiàn)的關系模式,目的是想找到自己生存的答案。

無論有意無意,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成長尋找一個理由,當某一段情節(jié)成為無法解開的 謎團時,此人便會反復在這個情節(jié)周圍研磨,并不時地沖入這個謎團,試圖在其中找到破解 之道。比如馮女士,當她在幼年時無法給家庭關系一個詮釋的時候,便會在自己 成家后重復這個關系模式,再拾起母親當年的道具,而且逼著老公扮演自己的父親,其目的 是反復觸摸自己幼年時留下的傷口,希望從中找到癥結,得到治愈。但在尋找的過程中,因 被各種觀念、環(huán)境、誘惑等所擾,等于是“霧里看花”,因此,不得 不 將那個傷口一再地觸痛,讓自己發(fā)作――這就好比科學家做試驗,經過多次失敗,只是為了 讓成就感給自己的付出一個交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