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諧相處(11)

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 作者:劉余莉


就像有的多大學(xué)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連一句道謝的話都沒有。很多的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也引起了很多爭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其實?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很多人已?不知道感恩父母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父母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記在心上時時去報答的話,那么對于陌生人的資助,對于社會、國家的幫助,他又怎么可能記在心里,念念不忘呢?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事實:一些殘疾人受到了政府特別的照顧,政策給他們傾斜很多,但是這些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還造出一些假的證據(jù),以期從政府那里獲得更多的資助。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孝心這個根基。

《管仲論相》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怎么樣來看一個人。

管仲在年老的時候躺在病榻上,齊桓公來向他請教說:"仲父啊,眼見您病得這么厲害,那您去世以后,我們請?來做宰相比較合適呢?"管仲非常聰明,他知道齊桓公實際上心里已?有人選了,于是他就故意問:"大王啊,您覺得?做宰相比較合適呢?"齊桓公說:"易牙這個人怎么樣?易牙這個人對我非常好,非常忠心。有一次,他跟我聊天,問我說:'有什么東西你沒有吃過嗎?'我回答說:'天下的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我都嘗遍了,只有嬰兒的肉我沒有吃過。'結(jié)果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親生的孩子給殺死了,還用他的肉烹制了非常好的佳肴,來供奉給我。你看,易牙這個人愛我比他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多,對我是不是很忠心???這樣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宰相???"管仲聽了之后搖了搖頭說:"大王啊,人情所摯愛的莫過于自己的兒子了,而這個人居然為了討你的歡心,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殺掉了,這不是殺子奉君王嗎?他的背后肯定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這個人你絕對不能用。"

齊桓公聽了之后說:"易牙不可以,那么豎刁總可以了吧。豎刁這個人對我也很忠誠,他為了取悅于我,不惜把自己變成了太監(jiān),進宮來陪我玩,他愛我勝過了愛自己的身體,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用呢?"管仲聽了之后,仍然是搖了搖頭說:"大王啊,這個人也不能夠用。人情所珍惜的,莫過于自己的身體了,而豎刁這個人為了取悅于你,不惜自殘以求榮,他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大的目的,你一定要小心他,不能夠用這個人。"

齊桓公聽了之后說:"既然易牙和豎刁這兩個人都不行,開方這個人總可以了吧。開方對我也很忠心,他本來是衛(wèi)國的公子,但是他到了齊國很多年,都沒有回去探望一下父母親,即使是他的父母親過世,他都沒有回去,這個人愛我勝過了愛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以信任了呢?"管仲聽了之后,還是搖了搖頭說:"大王啊,人生在世對自己恩情最大的人,莫過于自己的父母了。而開方這個人連自己父母的恩情都不能夠報答,怎么可能真心實意地侍奉您呢?他這是絕親以干祿,和自己的父母親離別,而來求得一點點的富貴榮華。這個人也是不可以用的。"

后來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勸告,結(jié)果自己死得非常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看人要看根本,要看一個人是否有情義、有恩義、有道義,那就要"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個用人的方法在日本的企業(yè)中一直延續(xù)至今,當企業(yè)要想把一個人提為中層領(lǐng)導(dǎo)的時候,一定要去探望這個人的父母,看看這個人在家是不是孝子。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在《孝?》上也有這樣兩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也就是說你不愛自己的父母親,卻愛其他的人,這是與性德相違背的;"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相違背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