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心理失衡說"不"(2)

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 作者:劉余莉


而關于情緒、情感障°影響健康的說法,在我國最早的一部醫(yī)學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也有這樣的描述:?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怒傷肝,大怒不止,則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可致面赤、氣逆、頭痛、眩暈,甚而吐血或昏厥猝倒等癥。所以我們觀察容易發(fā)脾氣的人,一般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頭發(fā)較少。因為怒氣上沖,中國有句話說"怒發(fā)沖冠",怒氣到了頭上經(jīng)常會發(fā)熱,所以愛生氣的人頭發(fā)就會比較少。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特征。

還有一句話說"聰明絕頂",為什么說"聰明絕頂"呢?因為聰明的人往往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覺得這么容易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他很容易生氣,一生氣就會血氣上沖,頭頂發(fā)熱,頭發(fā)就不易生長。

又如喜傷心。正常的喜樂,可以使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但若狂喜極樂,會使心氣弛緩,精神渙散,而產(chǎn)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癥。

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對那些會影響我們情感變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高興還是傷心,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快樂還是痛苦,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不能遇到事情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過分激動,要讓自己的心態(tài)永遠處于一種中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喜?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所謂的"中",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懼等情緒沒有發(fā)出來的狀態(tài),然而這種狀態(tài)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也就是喜怒哀樂等情緒雖然發(fā)了出來,但是并不過分,而是以禮為節(jié)度,符合禮的要求。儒家認為達到中和,就能內(nèi)圣而外王。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淵明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些人都做到了"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然,失意泰然"。其實與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費時間甚至自己的健康,為自己的處境或身外之物而大喜或大悲呢?

思傷脾,是指過度的思慮會引起脾胃失調(diào),使人的消化系統(tǒng)出現(xiàn)障°。由此可見,由一些外部不利因素而導致過分的思慮,以致鉆牛角尖不得解脫,同樣是一種心理的失衡,會讓我們處于一種病態(tài)中,無法正常生活。

恐傷腎,是說過分的恐懼會使氣下陷,使人容易大小便失禁。像我們有時說"這個孩子被嚇得尿褲子了",就是出于這個道理?!度龂萘x》有"蘆花蕩三氣周瑜"的故事,《精忠岳傳》有"虎騎龍背,笑煞老牛皋,氣死金兀術"的描述,《說唐評書》中,也有"笑煞程咬金,哭死程鐵牛"的描述。這些故事可以說是《黃帝內(nèi)?》上這幾句話生動的例證。

三、最大的健康殺手

為了驗證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聯(lián),有一位學者做了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把一胎生下的兩只羊羔,分別放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一只羊羔的近旁,他拴了一只虎視眈眈的狼,雖然從距離上看,這只狼吃不到羊羔,但是羊羔整天和狼生活在一起,處于一種極端恐懼的狀態(tài),結(jié)果它日漸消瘦,沒過多久,就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死掉了。而另一只羊羔被安排在沒有任何威脅的環(huán)境中,歡快地生活、健康地生長。

在這里,無疑是情緒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由心理失衡所導致的死亡,也引起了西方科學家和醫(yī)學家的警覺。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們就把注意力轉(zhuǎn)向"情緒與健康"這個話題上來。他們在研究中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今社會對人類的健康有很大影響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無不與精神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