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地悲歌――李紳《憫農》(1)

笑看云起共潮生 作者:李建峰


大地悲歌

――李紳·《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當人們談論起江山社稷、文武政治之類的話題時,腦海中通??偸亲钕雀‖F(xiàn)出權傾天下的帝王、岌岌于功名的臣子,以及金碧輝煌耀眼奪目的宮殿吧。功名、權勢、榮華、富貴、享樂、縱情……――這些詞匯在封建社會千百年來的修飾、篡改下,竟成為了從政的風向標和最終目的,不能不說這是個令人錯愕莫名的悲劇。

在這樣的愚民政策和偷梁換柱的統(tǒng)治下,君和民的倒置關系是預先設置好的??墒菙?shù)不清的文人墨客為帝王和當權者寫書立傳,卻鮮有人為天下黎民百姓揚聲,尤其是以自己一輩子的辛勞供奉整個社會的農民們。這種尷尬,直到李紳的出現(xiàn),才算是多少彌補了一點點。

李紳身世凄苦。幼年喪父。這在“夫為妻綱”的社會里,是件難以承受的痛苦。不僅是失去親人之痛,一個家庭曾經賴以存活的主心骨不在了,對內對外都會很不方便。李紳在母親的養(yǎng)育下長大,并從她那學會詩書禮儀。成年之前,生活困苦。和底層勞動者交往甚密。這也是李紳能夠寫出《憫農》的最終原因。

第一首詩,頭兩句對仗整齊,活對“春種,秋收”,開篇即點出農業(yè)的耕種規(guī)律,可謂是緊扣“憫農”詩題。春和秋,展現(xiàn)了勞作時間的持續(xù)。一粒粟化為萬顆子,這是辛勤勞作后的回報。反復閱讀這兩句樸實無華的詩句時,仿佛可以看到農民豐收后的喜悅,正從詩人筆尖源源不斷的汩汩流出。

這層喜悅在第三句中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八暮o閑田”,荒地全被開拓完畢,目光所及,良田萬里。若是按照詩人前面春種秋收的那套甜蜜的換算方法,定會稻谷滿倉,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了!辛勞四季的農夫,也該長舒一口氣,品味幸福了吧。

可是――農夫猶餓死!在四海皆是良田之后,在一粒粟可以生長成萬顆子的情形下,農夫們竟還是腹中空空,幾乎餓死!真是觸目驚心的詩句。它逼著人去尋找事實背后的答案,引導著人們的目光穿過咯吱作響的載糧牛車,穿過披星戴月的運糧小道,直刺刺的深入酒肉臭的高墻深處。歷史小心隱藏著的赤裸裸的罪惡,在這種不懈的追問和探索中,被撕下了所有溫情的面紗,逃無可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