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清華大學
一、年輕的校長
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之后,羅家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當時他只有31歲。
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西進賢。他早年在上海中國公學就讀,后來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發(fā)起新潮社,創(chuàng)辦《新潮》雜志。五四運動中,他被推選為學生代表,并?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據(jù)說這份宣言是當時唯一的印刷品,而“五四運動”這個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來的。
1920年,羅家倫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正值上海實業(yè)家穆藕初斥資5萬元設立獎學金,資助“有能力、有學識、有領導才干”的北大學生赴歐美留學,羅家倫、周炳琳、段錫朋、康白情、汪敬熙等求五人被選中。這件事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清朝末年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人們說這是北大的“五大臣出洋”。
出國后,羅家倫就讀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后來他又去歐洲,先后在德國?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訪學。留學期間,他就撰寫《科學與玄學》一書,翻譯了劍橋大學史學教授柏雷的《思想自由史》,還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有研究者認為:“從他留學期間的言論和活動,可以看到他是位有思想和能力的愛國青年才俊?!保ā犊箲?zhàn)前的清華大學》第27-28頁,蘇云峰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刊?。?/p>
馮友蘭與羅家倫是北大校友,他是用河南官費出國留學的。他回憶到當年的情況時有這樣一段敘述:“在中國留學生中,大部分還是好好學習的,但是對學位的態(tài)度很有不同。有些人不要學位,隨便選課。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個碩士學位就夠了。因為要想得到博士學位,就要選一些學校要求選而實際上沒有多大用處的功課?!绷_家倫和陳寅恪大概屬于那種只要學問不要學位者,而馮友蘭則是“想要得個博士”的人(《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54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注意這一情況,對于了解他們的思想、個性和成就,很有幫助。
1926年羅家倫年回國后,擔任了東南大學史學教授。第二年,商務出版社出版《思想自由史》,他在譯者序言中說:“能為純粹的知識的主張而殉道,是人類最光榮、最高尚不過的事;能自己為思想言論自由作自覺的犧牲,以喚起他人對于此事的覺醒,是對于社會最有實利的貢獻。”(轉引自《抗戰(zhàn)前的清華大學》第28頁)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抱負。 然而就在這一年,即1927年,本來是準備為純粹知識而殉道的羅家倫,卻被卷入國民革命的風暴中。當時他不僅加入國民黨,還擔任了蔣介石的秘書。1928年,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上,日本政府為了阻擋北伐,出兵侵占濟南,與我軍發(fā)生巷戰(zhàn),釀成濟南慘案。在這次事件中,擔任外交事務的國民政府戰(zhàn)地政務委員委員蔡公時被日軍挖眼割耳,殘酷殺害。當時羅家倫也是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委員,他與熊式輝到日軍司令部談判,面對氣焰囂張的日軍司令,羅家倫臨危不懼,表現(xiàn)出大無畏的氣概。盡管這次談判沒有成功,但是羅家倫的表現(xiàn)卻影響很大,令人稱道。
隨后,羅家倫隨軍進入北京。戰(zhàn)地動員委員會是一個接收單位,羅家倫是文化教育方面的負責人,因此在1928年8月29日,他被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正式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卷上,第4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在中外教育史上,三十出頭就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似不多見。
二、上任前的是是非非
清華大學的校長為什么要由外交?長任命呢?這與它的歷史有關。
清華大學原來是由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chuàng)辦的留美預備學校,其目的是培訓可以直接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由于款項來自美國,整個交涉由外交部門經手,因此在1908年擬定的“派遣美國留學生章程草案”中規(guī)定:“赴美留學生將由美國退還賠款支付費用。……外務部負責創(chuàng)辦培訓學校并任命留學生監(jiān)督。”(《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第11頁,三聯(lián)書店2001年出版)這里所謂外務部,就是后來的外交部;所謂留學生監(jiān)督,相當于后來的校長。該培訓學校一開始叫游美肄業(yè)館,后改為清華學?、清華學校。一直歸外交部門管轄。
為了改變這種依賴外國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狀況,該校從1916年起提出要逐步改為大學,經過十年努力,到1925年才成立了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這樣一來,清華就有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留美預備部不再招生,直到1929年在校學生全部畢業(yè)為止;大學部招收高中畢業(yè)生,接受四年專業(yè)教育,畢業(yè)后不再享受出國留學待遇;國學院招收大學畢業(yè)或同等學力的學生,研究以經史為核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培養(yǎng)國學教師以及終身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才。在這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全校師生從人員結構、教學內?到未來出路,都面臨著一系列變化和考驗。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清華的歸屬問題也提上議事日程。當時國民政府想讓清華大學隸屬于大學院(相當于教育部),但是外交部卻以歷史關系為由不愿放手。這一點,從該?!赌舷麓韴蟾鏁分锌梢钥闯觥T搱蟾鏁f:“自大學院所召集之全國教育會議通過全國教育學術機關應歸大學院管轄后,大學院即根據(jù)此項原則,提議清華大學應直轄于大學院。經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議決通過。故清華大學應歸大學院管轄,在法律上已不成問題。惟外交部始終聲稱與清華歷史上有特殊關系?不允完全放手。而大學院蔡院長,又素持禮讓態(tài)度,不愿力爭。一則恐傷外交部與大學院之感情,再則恐釀成僵局影響學生之學業(yè)。結果遂由大學院暫時會同外交部管轄?!保ā肚迦A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冊上,第50-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