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吾道一以貫之

櫻雪鴻泥 作者:張石


 

據(jù)說,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父親、原防衛(wèi)廳長官小泉純也的政治信條是"吾道一以貫之"。這是中國古代圣人孔子的一句話。小泉家鄉(xiāng)的報紙《神奈川新聞》在所發(fā)表的連載文"變革的人--小泉三代記"中說:"'吾道一以貫之',以一旦決定下來,就追求到底決不回頭為政治信條的純也。"說他是"在一條直線上奔馳的人生"。小泉純一郎似乎也繼承了其父的遺志,希望自己的政治能"一以貫之"。他最怕的就是人家說他不是"有言實行"的政治家,在競選總裁時他說一定在8月15日去參拜靖國神社,但在內(nèi)外壓力下他必須有所改變,這可使他苦惱壞了,事后他說他的心"受了傷",在競選時他還說一定把來年的國債控制在30兆日元以內(nèi),而事實上證明這個諾言也很難實現(xiàn),為此他又愁壞了,幾乎是"愁白了頭"。

其實在我看來,日本人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似乎離開了孔子的原意。這句話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孔子在這里說的"一以貫之"的核心是寬恕而不是對一件事的固執(zhí)。老子關(guān)于"一"的論述也有相近之處,老子曰:"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由此可見,老子的"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是抱住一個信念去鉆牛角尖,而是通過"從善如流"不斷改變自己。中國古代的"一以貫之"的思想,實際主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表面上看起來對立的事物,彼此會以自我一致的方式動態(tài)地組合,事物的一切界限都是相對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變化的、可轉(zhuǎn)化的,相互動態(tài)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正如莊子所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作為政治家也是如此,要做到"易和不易"的結(jié)合,可以有所堅持的原則,但這個原則決不是一個個別的格言、一個承諾、一個行動,而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民主制度下的法律和政治操作原則,而在個別事物上的固執(zhí),其實是沒有了解事物中都包含著"不際之際,際之不際也"的自洽性的統(tǒng)一性,容易走上抱守殘缺的偏執(zhí)與獨(dú)裁。作為政治家,首先是事前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其次是在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時的不斷選擇和從善如流的修正,如果一個完整的政治計劃在執(zhí)行中只需選擇一次,那么作為一個政治家就太輕松了,一個大的選擇作出了,還會有無數(shù)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出現(xiàn),還要作出無數(shù)隨機(jī)性的局部選擇,這是最能考驗政治家的機(jī)敏和水平的事了。計劃和諾言是僵死的,而事物是不斷變化的?,F(xiàn)代社會中,"不變"應(yīng)不了萬變,只有"萬變"才能應(yīng)萬變,同時選民也不應(yīng)該要求政治家抱住一個個別的諾言不放,而要看他的整體的政治道德和政治才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