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1:大風起于青萍之末(5)

奔騰入海 作者:吳比


在回杭州后的第一個十年中,宗慶后折騰于幾家校辦企業(yè),郁郁不得志。直到1987年,他被任命為杭州市上城區(qū)教育局校辦企業(yè)經銷部經理。那年,與他同齡且同居杭州的魯冠球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民企業(yè)家。從此以后,42歲的宗慶后踩著三輪車,來回于杭州的街頭巷尾叫賣棒冰和筆記本,風里來雨里去。但已然躍上舞臺的他,其后的經歷成為了中國商業(yè)上的一個閃光印記。

大動蕩、大遷徙,以及大返城,使得知青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曲折。許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種悲歡離合的情節(jié),相互之間的命運、前途形成巨大落差。在這種意義上,李曉華和宗慶后的個人奮斗史,可以說是一個底層知青的成功史。但從更大范圍內看,更多的知青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徹底改變命運。有人在關鍵時刻錯過了一趟車,后來就趟趟被落下。這股強大的就業(yè)壓力,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席卷全國。即使是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上海,也難以應對它。作為管理者的政府官員,首當其沖地感受到了壓力,也首當其沖地在化解這股壓力。

1981年,上海遵義街道黨委副書記,市委重點培養(yǎng)的青年團干部王正華,前程遠大。因為還在1975年的時候,中央組織部長就親自來上??疾爝^他,要將他調任北京。一個仕途坦蕩的聰明人怎甘心放棄一切?但王正華毅然決定選擇成本較低的旅游業(yè),解決街道待業(yè)青年的工作問題。他在街道貼出招聘告示,兩天有1600多人報名。報名費一元,然后開班上課費,一人40元。這樣,湊到3000元,成為春秋旅行社起家的家底。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實際上在內部系統對國內旅游采取“不鼓勵、不提倡、不支持”的“三不政策”。所以,80年代初,中國的旅游限于接待外國人入境游和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團體獎勵游。但外國人入境客源被有外賓接待資格的國有旅行社壟斷,單位獎勵旅游市場也由各個單位系統內部的旅行社瓜分完畢。王正華只好將旅行社定位在以散客為主。

自費參加旅游的散客數量有限,春秋開出的第一班旅游線路上海到蘇州,就虧損:一輛30多座的客車,必須賣出25張左右的票才能保本,但他只拉到18個客人。虧損的現實讓王正華必須求變。經過反復思考,他將門店換在了上海大世界的附近,那里不僅地處鬧市,更是來滬人員必經之地。事實印證了王正華的選擇,店面還沒有完成裝修,只是在窗口掛上了旅行社的廣告,詢問的人絡繹不絕,開張一個月盈利。

1984年,在機關與商業(yè)之間行走了3年,王正華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春秋旅游。十年后,國家旅游局把年度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頒給春秋旅行社,“有想法”的王正華卻又做起了航空夢。這一夢,又是10年。

“錯殺”與“正名”交織,知青返城的瘋狂,個體在宏大歷史事件中的蛻變,遮住1981年的半邊天。這一年,灰色的基調很重,但無論如何總有溫暖的色彩,在觀念的沖擊中、轉型的陣痛中,不斷為某些“叛逆者”抹去“叛逆”的影子。

中國改革開放,從某種程度上看,就是重新引入充滿活力的民營經濟的過程,在國有與民營不斷變革、裂變的作用下,經濟這盤棋盤最終盤活。而在蘇南,最先盤活經濟這盤棋的是“蘇南模式”下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那是一個民營經濟的理念被引入,并萌生和逐漸成熟的階段,也是中國民營經濟急速膨脹的奔騰年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