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今的縱向民主體系中,國家的長遠目標是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的。政府制定政策和優(yōu)先發(fā)展重點,而人民各盡其責,在保持和諧與秩序的同時允許多樣性的存在。
30年前,中國就像是一片大森林,所有的樹木都必須是一樣的,不允許標新立異。但是事實證明,這種高度一致的森林是無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鄧小平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號召人們解放思想、允許多樣化的存在,為中國的生存與發(fā)展邁出了關鍵一步。
最好的辦法就是逐步重新造林,看看哪些樹木能夠存活,哪些不能。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讓森林里的樹木自由生長。
想把寒帶針葉林改造為熱帶雨林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西方國家就是以這種方式對待中國的。它們也想改造中國這片森林。
“中國的政治和法律體系從來就沒有傾向過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模式,”瑞士比較法研究所(Swiss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Law)的中國法專家勝雅律(Harro von Senger)教授在《戰(zhàn)略》(Supraplaning)一書中這樣寫道。他指出,中國21世紀的政治體系仍然在遵循傳統(tǒng)的金字塔模式。
鄧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并不是要三天兩頭把森林中的樹木連根拔起,或者改變森林的生長地。他也沒有想要改變在中國歷史上根深蒂固、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等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