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IT頭腦”,在我看來就是全世界通用的邏輯頭腦。為了得到全世界通用的邏輯頭腦,我們在教育上應該做些什么呢?我只想到兩點:一點是確定邏輯思維的路線,另一點是掌握英語等語言以及IT技術(shù)。
所謂邏輯思維的路線,就是邏輯地思考事物的思維路線。面對新生問題或是沒有前例的問題時,死記下答案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一定要以得到的信息為基礎(chǔ),通過自己的研究進行邏輯思考,并找到答案、解決問題。而邏輯思考則是實現(xiàn)這一點的基礎(chǔ),是今后世界上最重要的、進入社會前必須掌握的技術(shù)。
然而,日本的教育自明治時代推崇“趕上并超越歐美”的教育理念開始,幾乎沒有任何進步。這種教育理念只重視一點,即如何盡早記住早就得出的那個答案。死記方程式,往里面填上數(shù)字,能盡快得出答案的人在考試戰(zhàn)爭中會獲勝。可是,回顧過去,那些人一旦進入社會,犯大錯的危險性就很高。
可以問一下日本的社會人士: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進入社會后能用到什么?用過“龜鶴算法”嗎,用過“對數(shù)”嗎,用過“微積分”嗎……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除了加減算都沒用過”吧??傊?,日本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教些對人生毫無用處的東西。
但是,學生進入社會后必須用到的東西卻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語言、邏輯思考能力以及最近流行的IT,在學校中多少都有教授,但是這些并沒有成為完全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日本教育的致命弱點。
另外,最近以文化科學部為代表的日本教育機關(guān)或教育者,總發(fā)表些近乎白癡的言論,諸如什么π(圓周率)從3?14變到3,是否需要教學生求取梯形面積的公式,這完全與真正的教育理論背道而馳。
例如,不僅梯形,所有多角形的面積,只要記住求長方形的面積方法(長×寬)就全都能算了。為什么這么說呢,那是因為所有形狀都是由三角形組合而成的。把兩個同樣的三角形合并在一起就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用底×高(長×寬)得出兩倍的面積,那么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同樣,把梯形也看成是三角形的組合,按順序計算的話,最終也會導出(上邊+下邊)×高÷2的公式。
當然,這不僅僅限于求面積的方法。接受過這種教育后,無論什么事,只要教了基本方法,就能夠觸類旁通,也就是掌握了無論什么問題都能追回到本源、重新研究并找到答案的能力,而且這也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能力,是邏輯思考和商業(yè)上必不可少的“問題解決法”的基礎(chǔ)。只要擁有了這種能力,多難的問題都能夠解決。電磁學上有一個叫做“麥克斯韋電磁方程式”的基礎(chǔ)方程式,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要學會了這個,以后所有求電磁的問題都能用這個公式來計算,所以沒必要記住更多的方程式。只是這樣的人考試分數(shù)會很差,可能是因為從基本展開再計算很麻煩,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來不及。但是這種類型的人進入社會反而會取勝,因為進入社會解決問題時,不會存在考試時的時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