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拜過巖戶前那株由御木本幸吉在昭和六年親手種下的樟樹之后,就下山了。
第一天就這樣結(jié)束了。因為我們花了太多時間欣賞海女表演和夫婦巖,所以來不及到伊勢神宮。
5月31 日。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我們趕忙前往神宮參拜。渡過橫跨在五十鈴川上的宇治橋后,我們踩著大粒的沙子向后方前進。漫步在被高聳的杉木所包圍的森林中,讓人感受到一股即將踏入圣域的肅穆氣息。
抵達正宮之后,旁邊有一塊和正宮差不多大小的空地被繩子圍了起來。就像是被強行征收的都市中心建筑預(yù)定地一樣,森林中很突兀地有著這么一塊平坦的土地。這塊土地似乎被稱為“古殿地”。古殿地中央放著一個類似沒有腳的百葉箱的東西。事實上,這個箱子里面收納著“御柱”。御柱是神明居住的樹,它的另一半被埋在地底下。
說到樹木信仰,就讓人想起諏訪御柱。不過,御柱是繩文時代的信仰,是神道之前的產(chǎn)物。
作家長部日出雄先生⑨認為,事實上,土著的巨木信仰和以鏡子為御神體的天皇制神道,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心御柱”。的確,在山上砍下御神木后,沿路用繩子牽拉,越過河川,然后再運送到宮中的遷宮儀式和諏訪的落木儀式十分相似。
此外,根據(jù)磯崎新先生⑩的說法,伊勢神宮的外觀是模仿出云大社的新型建筑樣式,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建筑的設(shè)計風(fēng)格。
而且,它還融合了繩文信仰和佛教建筑―― 完全就是典型的日式做法。
伊勢的正宮外觀相互對稱且簡單利落。粗糙而自然的木頭質(zhì)感和畫龍點睛的金屬配件也搭配得恰到好處。既不顯得過分招搖,也不至于太過樸素,風(fēng)格相當清新。特倫斯?考倫爵士(Sir Terence Conran) 肯定會非常喜歡。
神宮內(nèi)播放著第六十一次(平成五年)的式年遷宮紀錄影片。看了那些影像,便大概可以了解整個遷宮的過程。那的確是一件非常耗費勞力和人力的工作。
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有關(guān)式年遷宮的正式說明。那便是名為“大家的伊勢先生”的神宮司廳發(fā)送給孩子們的導(dǎo)游手冊。以下是其中的要點――
為什么每隔二十年就要將神宮重新改建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