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區(qū)——網(wǎng)絡的熱鬧使人樂觀——不要拒絕它,網(wǎng)絡作家其實也就是更輕易地寫作的人,密集的寫作者和密集的寫作才能產(chǎn)生量到質的變化,每年有4000本圖書從天涯社區(qū)產(chǎn)生?!短煅摹冯s志現(xiàn)任主編李少君是在天涯社區(qū)(與《天涯》雜志并無關系,但開頭所訪的張立國也曾是《天涯》雜志的編輯,曾接替李少君管理《天涯》雜志自己的網(wǎng)站。)第一個當專欄作家的人,他們讓他當了全部網(wǎng)絡寫作和交流機制的試驗品。
少君在努力推動中國的現(xiàn)代詩歌,因為它自己已暗地寫出了許多,不為人知,他交給我一本他新近編輯的《21世紀詩歌精選》。這個40歲的詩人像《天涯》雜志其他文學工作者出身的編輯一樣,在完成了自身的“知識分子化”之后,再次回歸了詩歌與個人體驗,也可能是搖擺,一有空就去參與中國鄉(xiāng)村的NGO項目,或是在全球旅行。他認為地方文化的競爭是文明的希望,禮求諸于荒野,它只是某一個縣城或者村落中隱藏著的最好最美的模式。
這本書中,他對各地新詩人,從現(xiàn)代性中又按中國地方性進行了分類,鄉(xiāng)音最容易識別:江南仍然婉轉,有吵鬧的臘梅;山東則是孤清的街道,“王夫剛”這樣的作者名;西北則有羅布林卡這樣的音節(jié),麥子和大地,對海子的懷念;西南是云南等省,于堅或者更多的石頭,實心的……民刊和網(wǎng)絡凝聚的人又超越地域地形成了一個類,他們更不可捉摸,他們的地方性其實是城市顆粒一般的共性,有憑空的理想,懸在黑色的城市上空,女詩人也抽煙。
去年他也曾陷入梨花體的公開辯論,辯論總是一些好勝的話,只是一些表面之詞,他苦于老百姓不知道中國有許多清新的當代詩歌,這些才是詩歌寫作的現(xiàn)實,我猛然一下似乎看到中國其實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安蒙斯、康明斯……
也似乎仍然很弱小,那一切也只是掙扎,他們也許只是更密集的寫作者和文字。我仍在詩中尋求敘事的可靠感覺。我喜歡詩集中潘維和朵漁的詩??扇藗儸F(xiàn)在還在用朦朧詩這個詞,是誰發(fā)明了它,口氣真像汪國真。
詩作為一種社會文本,使人群中的個體貌似更疏遠、簡化、獨立、但無可避免的虛無……因此,少君是不是太樂觀了,而我則容易受到感染。要驗證知識分子的印象真費勁。說什么是什么。要在采訪時多問為什么,但不要在寫作時問,不要在寫作時陷入證明和證偽。
“中國小說在走下坡,詩在走上坡,但是詩沒有傳播,網(wǎng)絡是它的機會。有了網(wǎng)絡,詩甚至不需要出版了。”但這本詩集本身賣了兩萬冊,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