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籠養(yǎng)野雞想故林
莊周在天之靈大概會羨慕我,因為我雖瘟癥,卻是專業(yè)作家,不但領工資領津貼,還要領稿箋領墨水,且拿稿酬,他一件也領不到,拿不到,枉自當大文豪。宋國又窮又小,地在今河南省東角再搭上安徽省西北角。他在宋國做漆園吏,管理國營林場,職卑位鄙,業(yè)余作家。稿箋在那時是竹簡,宋國不產(chǎn),須從江南進口,價貴,要他自己掏錢。幸好墨水在那時是漆汁,可揩油,不花錢。竹簡貴,必須省著用,想好一句,擠干水分,才寫上去。所以《莊子》原文簡古,段段之間,句句之間,字字之間,常有跳躍,易致后人誤讀錯解,妄生歧義。例如《養(yǎng)生主》中有說野雞不愿籠養(yǎng)的一段原文:“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說野雞覓食勞累,但仍不愿籠養(yǎng),吃現(xiàn)成食。蘄,通祈,求也。畜,養(yǎng)也。樊,籠也。這兩句的意思明白,且與莊周本人行為一致。他不但這樣說,還這樣做,情愿陋巷吃苦,不愿官場玩格。他本人就是一只智慧的野雞。成問題的是下一句“神雖王,不善也”所指為何,是說棲息山澤,啄食飲水,自由自在,精神雖有暢旺之態(tài),生活畢竟不好,還是說飼養(yǎng)樊籠,不勞不累,吃現(xiàn)成食,表情雖有王長之狀,內(nèi)心畢竟不樂。郭象注,成玄英疏,皆主前一說。我取后一說。引起誤讀錯解,皆因行文跳躍。這下旬若補上四個字,變成“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就好了。莊周或出于省竹簡之故,讓上句結尾的“畜乎樊中”兼領下句,做了開頭果如此,窮作家儉省得未免太可笑了。
莊周以天為真,以人為偽。何謂天他說:“牛馬四足謂之天。”何謂人他說:“絡馬首穿牛鼻謂之人。”他認為天真便是善,人偽便是惡。所以,野雞棲息山澤,十步一啄,百步一飲,覓食勞累,正是天真,是善。一旦籠養(yǎng),雖然作王長狀,但是內(nèi)心不樂,也就不善了?!吧耠m王”的神乃表情,非精神?!安簧埔病辈皇侵干畈缓?,是指內(nèi)心不樂。有些人久矣乎習染人偽,放他出籠,自由覓食,他反而不適應,拼命想鉆回籠,吃現(xiàn)成食,作王長狀,這樣他才快樂。他之所謂善者,非野雞之所謂善也??杀娜?,竟不如雞!
這段原文被漢代的韓嬰加水分改寫入《韓詩外傳》:“君不見大澤中雉乎五步一啄,終日乃飽,羽毛澤悅,光照于日月,奮翼爭鳴,聲響于陵澤者何?彼樂志也。援置之困倉中,常啄粱粟,不旦時而飽。然獨羽毛憔悴,志氣益下,低頭不嗚。夫食豈不善哉彼不得其志故也?!边@該算是原文的扯長。韓嬰可能用公家的竹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