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在準備對孩子進行呵斥、責罵前盡量使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平和
在公共場所,偶爾會看到某些媽媽將犯錯的孩子拖到角落之中,對其大聲斥責,有時甚至還會動手打罵,此時,我通常會產(chǎn)生兩種想法:“天哪,這孩子的母親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簡直粗魯至極!孩子難道就不是人嗎?難道就不能好好跟他講道理嗎?日后我決不能像她那樣對待孩子?!?/p>
“唉,可憐天下父母心!哪位媽媽又何嘗不想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呢?!?/p>
如果你是一位孩子的母親,想來腦海中也會立即浮現(xiàn)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媽媽幾乎每日都要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因此難免會遭遇無數(shù)次的“小規(guī)模戰(zhàn)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提高嗓門,這也是常事。而且,媽媽有時明知自己會后悔,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動手責罰或是使用過激的語言刺激孩子幼小的心靈,為他們帶來無法磨滅的傷痛。
遇到這種情況時,作為媽媽的我們,首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態(tài)恢復平和,然后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有時,在大人看來無比荒唐的事情,對于孩子而言也許非常重要,而且或許孩子也有必須如此的合理理由及根據(jù)。
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媽媽首先不要急于責備他,而應暫緩作出反應的腳步。我們只需少許時間,使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下來,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場將問題重新考慮一遍,十有八九都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如此一來,我們不需責罵、動手,便可以心平氣和地將孩子漸漸說服,原本積存于心中的不滿也自然會得到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