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千萬不要自得,沒斗爭到你頭上,那是你級別不夠,大哥們分地盤幾時會問一個小弟的意見?而一旦需要犧牲你時,你捫心自問,又能有多大的掙扎力度?
第二是跟隨"大樹"共同前進。不要相信世面上那些名人自傳,象什么前臺接待做到總監(jiān)呀,勤雜工做到總經理呀,技術員做到老總呀,等等。我們當然并不否認這些人的能力或許很強,業(yè)務也很出色,但他們真的都是靠個人奮斗嗎?實際情況,多半必然是:既想進步,又有人帶,這才更真實。
第三就是少走彎路?,F實中有許多靠招牌便能獲取捷徑的例子,譬如名校畢業(yè)生在求職時就有先天的優(yōu)勢,對此不少非名校畢業(yè)生不服氣,認為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并不比名校生差,而且的確有不少非名校生通過種種努力,在人生的發(fā)展上優(yōu)于名校生。但在社會普遍觀念中,名校的地位就是不可動搖,誰都得承認,社會的這種所謂偏見自有其合理之處。
同樣,反正是提拔一個人,干嘛不提那個有人推薦的?這樣的人盡管有其很明確的后臺,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會讓人放心,"反正他亂不到哪兒去,有事找他背后那個人算賬去",結果你反而成了令上司放心的人。
至于在跟靠山的結盟方面,倒不見得一定要沾親帶故,那樣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會有另外的麻煩。而稍有閱歷的人都知道,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混到最后,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往往還是其個人素養(yǎng),而不是那些家世背景方面的東西。誰不愿成為慧眼識才的伯樂呢?
所以要相信,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就一定會有人賞識你,并成為你的引路人。當然前提是:你要成為我的人。
有句話說,人要有份量感,也要有分寸感。份量感會讓人感到你有力量,分寸感則使人覺得你有運用力量的藝術。在尋找靠山方面,這兩樣東西也都是必要的。
案例13:靠山不是這么個找法
小莊來到單位后不久,了解到有位副總是自己的校友,而且還是同鄉(xiāng)。
他不禁有些慶幸,后來便找機會跟這位副總聊了幾句。副總的反應盡管不是太熱烈,但也很親切的問了他一些母校及老家的情況。
平日各自都忙工作,倒也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不過小莊跟副總的這層關系卻已無人不知,有時竟有人會找他商量,能否走一下那位副總的私人路線辦點事。小莊當然很無奈的拒絕了,但心里還是有意無意的感到,自己跟副總確是比別人更近些,一直沒麻煩他只是因為時機還沒到而已。
后來的一次工作檢查中,小莊出了點問題,主持這次檢查的就是那位副總。但讓小莊想不到的是,公司竟對他進行了完全公事公辦的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