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錄——[民國]弘一法師(2)

大師讀心經(jīng) 作者:弘一法師


正文: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即觀世音。

智悲雙遠、

┌約智: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自利之妙用┐

自利利他,

│ ├

故得觀自

└約悲: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度自在?!钣茅?/p>

在之名

“菩薩”,“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 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后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dāng)人生觀,應(yīng)先于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tǒng)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dāng)人生觀,應(yīng)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zhì)之法歸納于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

│  與物質(zhì)之義相似而較廣。 ──┴境處

├受蘊:領(lǐng)納義,即對于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之 ─┐

五 │ 感受。此與今時人所習(xí)用之感情一詞(即是隨官 │

│ 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 │

│ 覺釋之則非,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內(nèi)心

蘊 ├想蘊:取像義,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行蘊:造作義,即對外境之動作。  │

└識蘊:了別義,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輪轉(zhuǎn)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fā)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xí)內(nèi)心之識循環(huán)

└由內(nèi)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今且就可能之范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了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zhì),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若色真實不虛者,應(yīng)常恒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shù)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zhì)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唯一息有此變化,即剎那剎那中亦悉爾也。

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

(二)所見不同:若色真實不空者,應(yīng)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如恒河水,魚龍認為窟宅;天眾認為琉璃;人間認為波流;餓鬼認為猛焰。皆依其識、而所見不同,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識妄認,非有真實。

┌魚龍……窟宅

恒河水┼天眾……琉璃

├人間……波流

└餓鬼……猛焰

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于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zhì)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

“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

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

以上為結(jié)經(jīng)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舍利子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