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除了見解不同,關鍵在于掌握的資源不一樣吧。掌握龐大金錢與權力的人,可以去操縱它、運營它,但赤手空拳,就會很難。
辛勝通:這就涉及有沒有給一代青年人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需要誰來提供?確實需要政府來提供,不是個人能營造的。
一是制度上的保證。想引導孩子去農村發(fā)展,干兩年讓人回來上研究生?那誰愿意真正在那里扎根?讓我們看看美國是怎么開發(fā)西部的,開發(fā)100畝地,成功了,這地就歸你了。我們得研究怎樣在現(xiàn)在的情勢下政策如何才能真正地吸引人。
二是觀念上的引導?,F(xiàn)在的中國青年,就業(yè)的思路還是很窄,老想著給別人打工。要知道職業(yè)是分很多種的。比如說某個農村很適合養(yǎng)豬,那咱是不是也去養(yǎng)養(yǎng)日本那種很熱銷的小豬?要善于利用信息渠道。
最重要的是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環(huán)境可以不好,甚至苛刻,但一定不能隨意改變。要讓年輕人看到20年、30年發(fā)展的希望。
宋永亮:你說的我都知道。但農村孩子要出來,沒有別的途徑,只能是上學??捎袝r候上了學之后,命運更加悲慘,比如我四年大學加高中讀下來,花了家里接近10萬塊錢。現(xiàn)在回回不去,待又待不下,你說這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作 者:你們是在不同的站位看這個問題。一個意氣風發(fā),一個陷入了“死循環(huán)”。誰都沒有錯,一個隱藏著巨大風險的地方也隱藏著莫大的機遇。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一步步讓自己強大,真正強大的那一天,才能帶著資源和能量反哺來時的地方。
第五幕 理想啊理想
作 者:永亮的理想是要把事業(yè)做好,賺很多錢,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你呢?
辛勝通:小時候,就是當科學家。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所謂理想,不是想干什么,而是能干什么。
作 者:會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嗎?
宋永亮:我會拼,但不會跟社會對撞。來到北京之后,我學會了忍耐。
辛勝通:不會。比如高考,有同學說,我就要考清華北大,拼啦。我呢,就考人大。這樣更穩(wěn)妥一些。做事情,我最少得有八成的把握,才去做。
作 者:對你和他的“不同”,怎么看?
辛勝通:都說眾生平等,我們必須理智地認識到,人對資源的占有天生是不同的。有些人,生來就擁有了別人奮斗了一輩子才能得到的東西。我認識一哥們兒,你說他有多大本事吧?但家里拆遷,分了2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