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謙遜
有人忍不住寫了一本書,名叫《謙遜以及我是如何養(yǎng)成謙遜習慣的》,但他并不是在寫一本關于謙遜的書,而是一本關于如何掩飾驕傲的書。謙遜取決于態(tài)度,而不是取決于行為,而且,它首先來自于我們關愛他人的愿望。
“你看我!”
如果觀察一組幼兒園里的兒童,你就會發(fā)現一個熟悉的情景:某個孩子拿出自己的蠟筆與其他孩子共享,或者是不經提醒就收好了一件玩具。他們無言的舉動是在問:“我干這件事你看見了嗎?我能得到什么?”孩子們知道,只要他們做了好事,就有可能得到獎賞。
隨著我們的謙遜態(tài)度日漸成熟,我們做好事不過是因為他人值得我們關愛,而不是因為我們期待得到回報。如果等待別人肯定我們“謙遜”的舉動,會使我們分心而不能關愛他人。你或許聽到過這樣的說法,當你20歲時,你關心每個人對你的看法;當你30歲時,你不在乎任何人對你的看法;當你40歲時,你會意識到根本沒有人在乎你。正因為有了成熟,我們才會讓自己的行為消失在背景里,并且不在乎是否沒有人為這些行為喝彩。為獲得他人的關注而去做一個謙遜的舉動,不過是驕傲的另一種形式。
新的焦點
如果有人逢人便說:“哦,我是個無名小卒?!被颉拔以趺聪霟o關緊要--忘掉我。”他可能給人的最初印象是謙遜,但他實際上是在展現驕傲。一個真正謙遜的人不會老是談論自己,而是對別人表現出真正的興趣,想了解他們的經歷,了解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了解他們擅長的領域。他是一個別人喜歡與之交往的人。他不是在考慮自己有多么謙遜,更不是要告訴他人自己有多么謙遜。他或許根本就不考慮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