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還征求了岳飛的意見,岳飛因為這個軍隊沒劃歸他,心里肯定不滿,所以,他就認為王德、酈瓊有矛盾,不能把這支軍隊領(lǐng)導(dǎo),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岳飛,誰也領(lǐng)導(dǎo)不了這支軍隊。
張浚根據(jù)岳飛等人的意見,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意見:王德任都統(tǒng)制,酈瓊為副都統(tǒng)制,派呂祉去監(jiān)督他們,實際這呂祉是張俊的安插的心腹,他把這支軍隊控制在了手上。
高宗一直對張浚比較信任,他提的處理意見,高宗也沒有說什么,就同意了。
禍根就此埋下。
王德和酈瓊最終矛盾激化,呂祉處置不當(dāng),導(dǎo)致酈瓊帶四萬大軍投靠偽齊!
剛剛振作的宋軍,又遇到一次大的挫折。
我那四萬精銳部隊?。「咦跉獾弥倍迥_!
大宋有嚴格的責(zé)任追擊制度,官員們也很有自覺性,犯了錯誤,不要皇帝說,自己就引咎辭職了,不像今天的個別干部,犯了錯誤,能掩蓋就掩蓋,掩蓋不了,就找借口推脫,推脫不了,就賴著不走,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實在沒辦法,暫時回家休息,等風(fēng)平浪靜,找個機會東山再起。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古人給你們樹了個榜樣??!
酈瓊投降偽齊,這事根源在張浚,是他一手處置的,而且他是從增強個人權(quán)力角度來做的安排,屬于嚴重失職行為,要承擔(dān)責(zé)任。
而秦檜雖然是樞密使,但沒有決策權(quán),只是提點意見,采納與否是張浚的事情。也不存在秦檜背后使壞的可能,關(guān)于王德、酈瓊的使用問題,張浚自己也是認可的,皇帝在軍事問題上,信任張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檜。
張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錯,別等著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動提出了辭職。
張浚罷相了,心情不大好,一肚子氣只能撒在秦檜身上。
因為秦檜提出過任用王、酈二人的意見,張浚就認為這是秦檜在故意壞他,暗地里搗鬼。
秦檜真的這樣做了嗎?處理意見是你張浚自己提出的?怎么埋怨起別人來了!
這不是明顯的氣急敗壞,無理取鬧嗎?
高宗罷了張浚的相,但沒把他徹底否定了,還很相信他,在繼任者問題上,專門征求了他的意見。
高宗問:“你辭職了,誰可以代替你???”
張浚沉默不語。
高宗問:“秦檜怎么樣?”
張浚說:“和他在一起共事,才知道他的陰暗?!?/p>
高宗所:“那就用趙鼎吧?!?/p>
眼看就要煮熟的鴨子,讓張浚給攪合走了。張浚心想,我下臺了,你也別想上了,他背后擺了秦檜一刀。
殺人不見血!好刀!
睚眥必報
俗話說得好,墻倒眾人推。張浚這邊剛罷相,那邊臺諫官們就蜂擁而上,紛紛給高宗上奏章,議論張浚,說他主政期間,做得如何如何不好,犯了哪些錯誤,給國家造成怎樣損失,目的就是要讓高宗嚴懲張浚。
張浚是個怎樣的人?高宗自然心里有數(shù),可是輿論影響又不能不顧及。
在這個時候,趙鼎站了出來,盡管張浚在與趙鼎共事時候,雙方因意見不合,有過矛盾,甚至趙鼎一氣之下,還了辭職。但兩人都是對事不對人,個人感情很好,趙鼎之所以受到重用,是與張浚的大力舉薦分不開的,就拿這次他成功復(fù)相,也是張浚在否定了秦檜之后,高宗不得以才重新啟用趙鼎,張浚對此也默認了。
可以說,沒有張浚,就沒有趙鼎的今天。
現(xiàn)在到了張浚受人攻訐,命運堪憂的時候。趙鼎又怎能袖手旁觀呢?
為了給張浚求情,趙鼎聯(lián)絡(luò)了一幫與張浚要好的同僚,大家商議一起到高宗面前為張浚求情。趙鼎沒有忘記把身居要職又是皇帝面前紅人的秦檜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