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如果在和平年代,這是萬萬不能的,因為當皇帝權(quán)力多大啊,金口玉牙要啥有啥!可如今形勢不同了,皇帝是一個危險的職業(yè),膽小怕事的徽宗對退位是求之不得的,只要一退位,他就自由了,想往哪逃就往哪逃,不再為江山社稷著想,不再被大臣們的意見所左右,也不會背上亡國之君的罪名。
說退咱就退,徽宗三下五除二,沒用幾天,就把退位的事搞定了,把太子叫到皇宮,把龍袍往他身上一披,新皇帝就即位了!
這就是欽宗趙桓。
時間是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又是一個小年!
欽宗即位后,改元號為靖康,1126年即為靖康元年。
迫于內(nèi)外壓力,剛上臺的欽宗確實采取一些積極措施,比如處置了徽宗一直重用的蔡京、童貫等六賊,讓人們看到了大宋復興的希望。
還是那句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欽宗也是一個膽小懦弱,反復無常的人。他一面重用主戰(zhàn)派李綱,組織京師保衛(wèi)戰(zhàn),征召勤王之師,另一面起用李邦彥、張榜昌等議和派,不斷向金求和。
由于李綱組織有力,京師軍民上下一心,多次挫敗金軍的進攻。
再由于金軍遠道而來,孤軍深入,糧草補給不足,不宜久留,加之,各地的勤王之師不斷匯聚汴京,翰離不感到局勢對金越來越不利!
就這么兩手空空的走了,未免太沒面子了吧,要知道大金建國至今,還沒有打過什么敗仗?
不如抓住宋皇帝的致命弱點,狠狠的敲詐他一筆!
于是,翰離不借宋派使臣求和之機,向宋提出:索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等各萬匹、絹帛百萬匹;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并以親王、宰相作人質(zhì),才許議和。
這樣苛刻的條件,軍事占優(yōu)的宋能接受嗎?
先看看議和派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的態(tài)度,他們似乎得了很重的“恐金癥”,鐵了心求和,也不管敵我形勢如何,也不管條件多苛刻,只要金軍能退,就全部答應!
而以李綱為首的抗戰(zhàn)派則堅決反對。
雙方分歧嚴重,爭論激烈。
注意,請注意,秦檜在政壇的“處女秀”即將登場!
此前,秦檜一直作為主管教育的官員,對朝政沒有發(fā)表任何公開的言論,也沒有上書建言獻。
他難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嗎?
錯,他一直在關(guān)注局勢走向,一直研究應對的策略,一直等待恰當?shù)纳蠒鴷r機!
秦檜對金興起的前前后后進行了仔細研究,對宋自身的情況做了全面分析,他認為,在整體實力處于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金的策略必須以防守為主。
首先,金是個虎狼之國,貪得無厭,今天你割給他一座城,明天他就會索要兩座城,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所以,對金的無禮要求,必須謹慎對待,能不割的就盡量不割,能少割的就盡量少割,盡最大努力與金周旋。
其次,加強邊備,金是一個出爾反爾的野蠻之邦,對它不能放松絲毫警惕,應該調(diào)集重兵,把手關(guān)塞,堅決拒敵于國門之外,挫敗金的不良企圖。
再次,在與金簽訂和好盟約時候,措辭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是召集百官,一起商議,不能因言語的疏漏,給金留下任何把柄,讓金出師無名,在道義上沒有立足之地。
最后,不能在禮節(jié)上屈膝受辱,要讓金感到宋作為一個大國的威嚴,從心理上給敵人造成一種威懾,不讓金使入城和上殿,讓他摸不清宋的形勢,了解不到宋的真正實力,用策略迷惑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