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的是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不信這個邪,他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從幾十部劇本中,選定了改編自民間故事《梅龍鎮(zhèn)》、民間傳奇《游龍戲鳳》,描寫明朝正德皇帝與民女李鳳愛情故事的黃梅調(diào)電影《江山美人》。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拍攝費用至少要 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缮垡莘虿坏珗猿忠臄z這部影片,還大膽地起用了年僅 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
李翰祥有著很好的美學素養(yǎng)和古典文學功底,他在 1956年拍攝的第一部黃梅調(diào)電影《貂蟬》,既創(chuàng)造了 30萬港元的票房收入,又贏得了亞洲影展的五項大獎,這是邵逸夫重用他的原因。當然,這也是一個頗具風險的決定,因為此前香港影壇的幾部黃梅調(diào)電影,除《貂蟬》外都反應平平。
但是,邵逸夫給予了李翰祥充分的信任和充裕的資金,使他能夠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美學構(gòu)想。李翰祥也不負邵逸夫的厚望,當《江山美人》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它那宏闊華麗、美輪美奐的影像,史詩般的藝術(shù)風格,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邵逸夫還請來有“港臺黃梅調(diào)第一功臣”美譽的王純?yōu)橛捌囊魳纷髑?,王純以黃梅戲唱腔為主體,融合了江南小調(diào)和流行歌曲的元素,用單純的曲調(diào)創(chuàng)造了一種醇厚婉轉(zhuǎn)的意蘊,其中的一些唱段,如《扮皇帝》、《戲鳳》等流傳至今。
《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chuàng)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的最高紀錄,被臺灣著名的影評人黃仁、杜云之評選為中國一百部名片之一。影片獲得了1959年第六屆亞洲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錄音和最佳藝術(shù)設(shè)計共十二項金鑼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在香港站穩(wěn)了腳跟,也使李翰祥聲名遠揚。
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臺》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臺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一股中國古裝片的狂潮。從此黃梅調(diào)電影走紅港臺 20余年,其中“邵氏”作品就達到了 30余部,占港臺黃梅調(diào)電影總產(chǎn)量的 3/5。
邵氏的黃梅調(diào)電影不但成為美學的塑型者,也直接奠定了這一類型影片在電影史上的意義,其受歡迎程度還在電影史上留下不少笑談。據(jù)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上映的時候,一位老太太看了 120遍。反串梁山伯的女影星凌波到臺灣訪問,萬人爭睹,人群散去后,地上遺落了不少眼鏡、發(fā)卡、鞋子。
邵逸夫以黃梅調(diào)影片俘虜了女性的“芳心”后,又以新武俠片建立了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消費群體。新武俠片是相對興起于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武俠片而言,它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真實的動作,立判生死的打斗,代替過去虛假的、神怪的、舞臺化的武打和所謂特技。”作為“邵氏”新武俠片的代表人物張徹和胡金銓,差不多是在同一時代革新了武俠片,他們也因此被視為新派武俠片的宗師。
張徹的武俠片被譽為“陽剛武俠”,其中激蕩著令人血脈賁張的豪情壯志,劇情突顯的是男人的情誼和慘烈的結(jié)局。其開山之作是《虎俠殲仇》,而奠定其武俠片地位的則是《獨臂刀》。邵氏經(jīng)典武俠電影《獨臂刀》是“邵氏”第一部贏利超過百萬的影片,也第一次使男影星的地位超過了女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