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政治家不能對選民指手畫腳,老師不可對學生說三道四,政治正確的話語格式,束縛了教育者的手腳,使他們不能告訴學生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惡。于是高二的孩子,還不懂什么是抄襲,家長卻在那里振振有詞。如此下去,教育的基本水準如何可以維持?
不過,這并不是說無法維持基本水準的美國教育,也無法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道理很簡單,好學生不用督促也會用功,而且美國給他們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學習條件。更重要的是,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給優(yōu)異之士提供了最充分的發(fā)展空間,使他們能夠掌握卓越的技能來應付異常復雜的社會。美國大學錄取學生,注意學生在種族、文化、經(jīng)濟等背景上的多元搭配,并不僅僅盯著分數(shù)。這一政策,也不僅僅是照顧黑人、窮人的問題,而確實有助于提高教育質(zhì)量。記得剛進耶魯時,筆者上一個討論班,閱讀的是一篇民國時期上海妓女的研究。同班的大多是些連黃河、長江都不知道的本科生,中國的事情實在不知從何跟他們講起??墒且挥懻摚桶l(fā)現(xiàn)不僅是筆者本人,連教授也處于下風。一位不足20歲的女孩問大家如何理解妓女的價值觀念、階層意識,沒人能給予滿意的答復。于是她告訴大家她從小就是和妓女們一起長大的,然后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觀察,聽得筆者頓開茅塞。這樣的多元性,在東亞很少見。你若觀察日本那些單靠分數(shù)錄取的大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社會問題的理解比美國學生狹窄簡單得多。
美國的大學生一般在頭兩年不用決定自己的專業(yè),甚至高年級時的專業(yè)也與自己未來的事業(yè)無直接關系。我當年的一個同班同學本科讀的是歷史,畢業(yè)后卻上了醫(yī)學院。其實,他早在選歷史作為自己的專業(yè)時,就已想好將來讀醫(yī)學院,并不是臨時改變專業(yè)。這樣的例子,在校園里司空見慣,沒有人會感到一點驚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么讀書,簡直是浪費,只能使學生博而不專。然而,你若有些實際的生活體會,就會覺得這種教育是多么可貴。
一次,妻子去看病。醫(yī)生見面先自我介紹,聊聊家常,當知道她是一個中國人在這里學日本文學時,馬上和她討論起南京大屠殺的問題,讓你感到雙方有許多共同語言,病人與醫(yī)生之間,一下子就有了信賴感。再看看東亞又如何呢?中國的大夫不用說了,在日本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你去醫(yī)院從來別指望醫(yī)生會主動和你握手,更不用說聊家常了。在美國,大家平等,醫(yī)生對病人并沒有無可置疑的權威,你必須自己去贏得病人的信賴。有些人文訓練,不僅能使你成為一個更完美的人,對你和病人打交道也有幫助。而日本的醫(yī)生,常常讓人想起電影里的憲兵隊長,你不過是他權威之下的一個有問題的東西,而不是人。我兩歲的女兒,在美國一路過醫(yī)院就喊著要進去看看她的醫(yī)生;可是在日本,她一見醫(yī)生就哭,乃至有了些心理問題。以美國的標準看,你若是連這么小的一個孩子的信賴都無法贏得,還當什么大夫!
美國社會是由公民組成,而非由社會工程的“零件”、“螺絲釘”所構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談專業(yè),否則你不知道如何把專業(yè)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布什當年在清華講“大學不僅是培養(yǎng)技術人員,更要培養(yǎng)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國教育的精神,對那些在蘇聯(lián)模式下被當零件鍛造而又自以為是的“精英”,是很恰當?shù)囊徽n。學生從一開始就要培養(yǎng)如何對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而不是在一種高度專業(yè)化權威主義教育體制和哲學下,掌握別人需要他們掌握的技能。教育與訓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僅傳授著知識,更孕育著一種源源不絕的人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