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色彩十分豐富。我國古代中醫(yī)學家根據中醫(yī)理論和傳統(tǒng)經驗,將病人面部顯現的顏色分為白、黃、赤、青、黑五種,作為基本色,色診也因此被稱為“五色診”。由于面色變化一般非常輕微,所以又稱為“五色微診”。
在五色之中,黑色、白色以及黑白之間深淺不同的灰色,主要是明暗變化,是非彩色系列。黃色、赤色、青色是三原色,是彩色視覺的基礎。五色結合,可以高度概括彩色視覺和非彩色視覺,能夠組合演變出無窮無盡的顏色,簡潔明了,要而不繁。在兩千多年以前創(chuàng)造的中醫(yī)色診體系,反映出我們祖先極其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
我國古代中醫(yī)學家通過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發(fā)現了不同病色可以反映不同病證的客觀規(guī)律,認為白、黃、赤、青、黑五種病色往往由一定性質的病證所引起,并把病色與病證的關系歸納為:青黑多痛、黃赤多熱,白多寒。
中醫(yī)又把五色與五臟的關系歸納為:青主肝病,赤主心病,白主肺病,黃主脾病,黑主腎病。這是不同病色反映特定臟腑病變的規(guī)律。
病色既主不同的病證,又主不同的臟腑病。實際色診的時候,必須把這兩種規(guī)律結合起來。此外,病色還有判斷預后轉歸甚至預期生死的作用,可以根據病色推測疾病痊愈或者死亡的時間。
疾病發(fā)生之后,由于具體病情有所不同,病色的顯現有不同的層次,病色還有不同的顯現形式,有的顯現在顏面五官,有的只顯現在顏面五官的某個特定的部位,有的顯現范圍較小呈點狀,有的顯現范圍略大呈片狀,有的范圍更大呈區(qū)域狀,而且顏色顯現的形狀也基本隨著病情變化,“方圓大小,各如其色形”。
一般來說,如果疾病范圍比較廣泛、邪氣彌漫在全身,或者病情影響到全身,病色就會顯現在整個面部;反之,就會局限在面部某一小塊地方。當病人顏面五官整體呈現出一種、兩種甚至多種病色,我們就稱其為滿面病色。滿面病色是我們生活中出現機會最多也最容易發(fā)現的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