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見到有困難的人,不愿出手相救的心理原因

每天懂一點好玩心理學 作者:(日)原田玲仁


  ~袖手旁觀的社會心理/林格曼效應~
  
  在地鐵中或馬路上見到有困難的老人,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想去幫他們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動的人卻很少。難道是因為城市里的人比較害羞嗎?確實有這個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當微小。
  
  有另外一個心理原因,使我們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當周圍有很多人的時候,我們心里就會想:“即使我們不去幫助他,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想法。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林格曼效應”。
  
  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曾經做過一個讓眾人拉網的實驗。結果,每當拉網的人數(shù)增加,每個人出的力就會減小一點。原本,我們認為人數(shù)的增加會發(fā)揮相乘效應,即每個人出的力會增加,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當人數(shù)越多時,人就越會感覺“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網的時候就不那么賣力了。
  
  美國心理學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將參加實驗的人(受驗者)分別置于獨立的房間中,然后讓他們戴上耳機,通過麥克風舉行討論會。受驗者處于獨立的房間中,互相看不到對方,只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在討論開始后不久,心理學家安排一個人假裝哮喘發(fā)作,而受驗者可以通過耳機知道有人哮喘發(fā)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會幫發(fā)病者向會議主辦方求救。
  
  結果,得到了一組有趣的實驗數(shù)據:只有一名受驗者和一名裝病的人開會時,在裝病的人發(fā)病后的3分鐘內,100%的受驗者都發(fā)出了求救信號;當有兩名受驗者和一名裝病的人開會時,有60%的受驗者發(fā)出求救信號;當受驗者增加到6人時,只有30%的人發(fā)出求救信號。有別人在場時,人總會想:“即使我不求救,也會有別人求救的”。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困難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況下都是這種心理效應起作用的結果。

 

人多了的話,就會寄希望于別人。

 

 

很多人      肯定有人會救人     不努力

 

 

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幫助有困難的人。

 

       卡住喉嚨了……

           糖果

                    糟糕!快救人!

 

所以,英雄多是孤膽英雄。

 

                    香蕉光波!

 

                     

 

但當周圍的人增多后,反倒沒有人去救人了。

              救命啊!

 

   路過                    沒看見。

 

 

英雄多了,反倒耽誤事。

 

你去做!             我不去!

 

這就叫做林格曼效應。

 

 

一個人       只有自己能救他      努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