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魔鬼透心術訓練法則(1)

瞬間掌控人心 作者:熊麗丹


  01 做個不動聲色的識人高手
  
  有一種騙術屢見不鮮,就是在長途汽車站或火車站買水果時,真錢被掉包了。小宋就有這樣的遭遇。小宋買了點水果,付錢的時候老板趁他不注意把小面值的錢故意撕掉一個角,借故拒收。小宋因此換了三次鈔票,直到換到100元面值時,小販以假換真將錢掉包后,又以沒零錢為由還是拿了那張少了一個角的小面值鈔票。
  
  小宋的道行還不夠深,交易時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受騙了,白白蒙受了損失。如果小宋能適時觀察一下賣水果老板的動態(tài),他有可能就避免了這場無妄之災了。為什么呢?因為,騙子敢出來混,肯定是有兩把刷子的,要想發(fā)現(xiàn)他的小動作是很難的,但觀察他的表情或肢體動作,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高手是怎么應對的吧。
  
  法國的一個諷刺小說家到德國去旅行。他完全不懂當?shù)氐恼Z言和貨幣,他用自己的法國硬幣兌換了一些小面額的零錢之后,要給司機和其他人付費,他會怎么做呢?他先從口袋里拿出一把錢幣,然后一個一個地數(shù)到收費人的手里,并且,他的眼睛始終注視著對方的面孔。一旦察覺對方臉上閃過一絲微笑,他就立即把正要放到對方手里的最后一枚錢幣收回去。后來,他發(fā)現(xiàn),用這種辦法,他從來不會為買東西而多付錢。
  
  高手的道行確實高深,會一眼透視人心的小把戲,但更重要的是“沒有不透風的墻”。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
  
  02仔細觀察,用心思考
  
  我們置身人群之時,就是看穿人心的開始。也許最初的時候,初學者只能茫然地看著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無從下手,也無法獲取有效的信息。但別著急,慢慢來,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充分動用自己的感官,留心身邊的現(xiàn)象,仔細觀察,用心思考。
  
  不要小瞧了觀察,這里面可大有學問呢。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觀察,不過是單純地用眼看罷了。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一個穿著大猩猩服飾的人從一群學生面前走過,與此同時其他活動正常進行。結果,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沒有注意從他們身邊經(jīng)過的“猩猩”。既然沒有注意到,也就沒有進行觀察,更談不上看穿人心了。
  
  因此,看穿人心,仔細觀察,用心思考是第一步。只有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用腦思考,才能在“看”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看穿人心的能力。
  
  有一次,高爾基和兩個作家朋友到那不勒斯一家飯店就餐。坐定之后,高爾基建議來一次看人比賽。大家選定一位顧客進行瞬間觀察,說出各自觀察所得的印象,誰說得最準確、最細致,誰就是優(yōu)勝者。他們選定了一位正推門而入的顧客。高爾基觀察一番,說出他的大致特征:臉色蒼白,身穿灰色衣服,雙手細長且微微發(fā)紅。作家安德烈耶夫則看出他衣服的顏色不對。另一位作家布寧說得更詳細了:身穿灰色衣服,搭配了一條帶小花的領帶;雙手細長且紅,小指甲還有點不正常。他還根據(jù)此人的舉止、神色,猜測此人可能是個騙子。大家向飯店的主人一打聽,果然不出布寧所料。布寧能看出這么多,關鍵就在于他不僅僅用眼看了,還用心想了。
  
  會觀察,才能避免識人不清。這就要求我們在“看”的過程中,不能消極地只用眼看,而要積極主動地調動所有感官,用腦子去看,越仔細越耐心越好。
  
  03 對身邊的人釋放善意的微笑
  
  有時候我們很清楚何時何地會與某人相遇,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會與素不相識的人打交道,甚至不期而遇,發(fā)生交集。通常,我們對他們的存在視而不見,認為都是些毫不相干的人,沒有結交的必要,所以就疏于聯(lián)系來往,忘記了“朋友多了好辦事”的古訓,也失去了一次看穿人心的機會。
  
  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連一只鳥都沒有見過,又怎么知道林子里都有些什么鳥兒呢?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結識的人多了,我們才能由無數(shù)單個人的個性總結出一類人的共性,才能形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才不會有“人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試想有一天,當我們要挑選一個合作伙伴時,是從幾個人里選一個容易,還是百里挑一更容易?當我們再結識新朋友、新同事時,我們是不是更能推測出此人的基本特質和性格呢?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找到相交線,拉近與周圍人的距離?
  
  其實,陌生人變朋友沒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復雜,也花不了太長的時間。有時候,一個微笑、一個贊賞或是一句友好的搭訕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拉近你和身邊人的距離,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F(xiàn)在,試著對你不常見的鄰居、樓下的保安、保潔工、身邊的任何人釋放善意的微笑、暖心的話語吧。有一天,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你的信件總是第一個到達,水管漏水了總是有人在第一時間幫你修理……
  
  可是,忙于和陌生人成為朋友的你,也千萬不能疏忽已經(jīng)成為朋友的人。要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是說變就變,就像孩子的臉,從陌生人可以到朋友,朋友也能變成陌生人。我們可以忘記是如何與我們的親人、朋友建立起密切的關系,但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隨時與他們保持聯(lián)系,否則這些朋友最后也會成為陌生人。
  
  雖然,電話、QQ、MSN這些現(xiàn)代交流手段讓我們與朋友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了空間阻隔,但是我們絕不能單純依賴這些現(xiàn)代通信工具,一定要走出通信壁壘,采用多元化的交往手段。因為溝通方式不同,最終效果也不同。比如,你請小張幫忙,可以有多種選擇,但是最終效果卻不同。如果你直接找到他,提出你的要求,你可以立即看到他的反應。他可能會笑著答應,也可能直接說他辦不到,還可能顧左右而言他。你可以馬上領會他的意圖,并作出判斷。如果你選擇給他打電話,就只能通過細微的聲音變化猜測他的意圖。如果是發(fā)郵件,就只剩下公式般的答案了。
  
  04 訓練有目的的尋找、發(fā)現(xiàn)和認識人的能力
  
  每當翻開通信錄,打開名片夾,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對不上號,有時甚至完全不記得這個人究竟是誰。通常,我們總是想想就作罷了,從來不會深究這個人究竟是誰。畢竟我們隨時都在結識新朋友,遺忘舊朋友,記不住也是常理,很少有人會自我反省為什么記不住對方。
  
  直到有一天,當合作伙伴不講信用,才發(fā)覺問題的嚴重;當朋友暗箭傷人,才后悔為何沒能早點看清……如果我們早點思考,這些煩惱就不會出現(xiàn)。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現(xiàn)在趕緊尋找問題的癥結,解決它吧。
  
  其實,出現(xiàn)這些問題,根源就在于目的的缺失。這是看穿人心入門階段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不知道自己找什么。每天,我們接觸的信息多如牛毛、紛繁復雜,但真正能進入我們內心的信息少之又少,要留下印象都如此困難,更別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收獲了。癥結出在哪兒呢?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進行有目的的尋找、發(fā)現(xiàn)和認識。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所需,沒有帶著需要去看,自然也就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會造成我們尋人的障礙。試想,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要求,又如何知道到底在找什么樣的人呢?不管是找戀人、合作伙伴,還是保姆,你都應該在腦子里列一張表,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是電子方面的人才還是法律方面的?如此,你才能對號入座,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的人。即便是找保姆,你也要先弄清自己的需要,是要帶孩子的還是做家務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有的放矢地尋找,才能迅速地找到目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