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龔自珍、魏源:告別“衰世”(2)

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 作者:傅國涌


杭州是龔自珍的故鄉(xiāng),他的先人隨宋室南渡,先到余姚,再遷杭州,到他這一代在杭州定居已有400年,他的《己亥雜詩》中有“家住錢塘四百春,匪將門閥傲江濱”的詩句。龔家至少從六世祖起,世代為官,從他祖父、父親到他這三代,居京官百年之久。杭州馬坡巷是他的出生地,1839年回鄉(xiāng)時他曾寫下“馬坡巷外立斜陽”一句。斯人已去,如今的“龔自珍紀(jì)念館”并不是他當(dāng)年住過的老屋,只是他家附近幸存下來的一處清代舊宅。

馬坡巷離西湖近在咫尺,西湖是龔自珍兒時熟悉的地方。在他童年時,月朗星稀的春夜,梳著雙丫髻、穿著淡黃衫的他,在西湖六橋憑闌吹笛,唱起蘇東坡的《洞仙歌》,觀者無不驚訝,有人還寫出了《湖樓吹笛圖》記其事。那時他不過十來歲。1812年,他21歲,新婚蜜月,曾和妻子泛舟西湖,并作詞一闋《湘月·天風(fēng)吹我》,其中有“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等句子,既有滿腹的抱負(fù),也傳達出幽怨的氣質(zhì)。簫、劍是他一生的愛物,富有深刻的象征意義,是他抒情的中心詞之一,之后不斷出現(xiàn)在他的詩詞中,成為他傳達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精神道具。

1814年春天,年僅23歲的他就經(jīng)歷了喪妻之痛,他把亡妻的靈柩歸葬于西湖茅家埠。春夏之交,他泛舟湖上,憶及前年和妻子同游情景,傷懷不已,用相同的詞牌寫下《湘月·湖云如夢》。他的詩詞總是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感傷和憂患,即使是想傳達內(nèi)心的豪情,也總是與隱痛、不平糾纏在一起。“來何洶涌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一簫一劍平生意,負(fù)盡狂名十五年”、“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蕭心一例消”、“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縱橫,淚也縱橫,雙負(fù)簫心與劍名”……這樣的句子在他的詩詞中伸手可摘,隨處可見。

他就是踏著末世的挽歌聲而來的。1792年,當(dāng)他出生之時,盛世實際上已開始滑坡。那一年,天下大旱,直隸、山東、河南、陜西等地旱情尤其嚴(yán)重,表面上的“康乾盛世”潛伏著末世的因子,繁華如同泡沫,一個以農(nóng)業(yè)文明支撐起來、盛極一時的皇權(quán)專制時代,隱隱可以聽到挽歌聲。就在他出世的第二年,1793年,遠(yuǎn)來的英國使節(jié)到達北京,傲慢無知、詩書風(fēng)流、糟蹋了歷代無數(shù)珍貴書畫的愛新覺羅·弘歷試圖以一紙敕書拒人于萬里之外。遠(yuǎn)在元朝時,意大利的馬可·波羅來華,曾驚嘆于東方的繁華鼎盛,仰慕東方農(nóng)業(yè)文明社會流淌著黃金般的富庶,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極盡渲染之能事。明代起陸續(xù)來華的傳教士也未能絲毫觸動這個古老民族的神經(jīng)。然而時隔數(shù)百年,當(dāng)英國的船只載來馬嘎爾尼一行時,一切都發(fā)生了悄悄的變化,無論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還是垂著辮子的大臣,竟然沒有人意識到,沒有人捕捉到這一信號。

比魏源早生兩年的龔自珍注定要成為近代思想界的第一聲號角。當(dāng)他在西湖寫下《湘月·湖云如夢》這一年,他也寫出了《尊隱》等文,在“山中”和“京師”的對比中,他已敏感到“天地為之鐘鼓,神人為之波濤”的“大音聲”正在地底下運行。他自己對此文很是得意,直到晚年的《己亥雜詩》中還有“少年《尊隱》有高文”一句。

1823年,龔自珍的母親去世,他將母親的遺骸送回杭州安葬,在墓邊種了5株梅花。他一生中手種梅花無數(shù),常以“梅花”自況,但他的體驗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林和靖“梅妻鶴子”、獨善其身的隱士情懷,而是從梅花中體悟到了新的東西,深刻地看到了科舉制的弊端,專制對英才的扼殺,強烈地感到了八股取士以一種僵化的模式將天下人才一網(wǎng)打盡的痛苦。他在1839年寫出了著名的《病梅館記》,痛擊“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從而造成病梅的時代病根。由他的《病梅館記》我想起豐子愷的一幅漫畫,用大剪刀修剪灌木,將高矮不平、錯落有致統(tǒng)統(tǒng)修剪得一樣整齊。我還想起了長城上的每一塊磚,都是一樣尺寸大小。梅花也是如此。這仿佛是中國所有讀書人的宿命,逃避不了被這個爛熟的登峰造極的皇權(quán)專制體制修剪的命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