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初會(5)

陳寅恪與傅斯年 作者:岳南


譚氏在戊戌政變前后的所作所為,特別是人頭落地前歇斯底里的狂呼大叫,令后世研究者大感迷惑,并為此爭論不休。許多年后,陳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學(xué)任教期間,曾對他的學(xué)生石泉談到早年家住湖南巡撫衙門時與譚嗣同的一些交往,多少道出了一點(diǎn)玄機(jī)。陳謂譚嗣同幼年喪母,受繼母虐待,常常跑到陳家去哭。譚后來熱情奔放,易于激動甚至偏激的性格,恐與早年家庭環(huán)境有關(guān)。按陳寅恪的說法加以推斷,譚氏在腦袋掉地之前歇斯底里的狂喊怪叫,當(dāng)源于此。另據(jù)陳寅恪透露,“六君子”被斬于菜市口,只不過是以慈禧為首的后黨與光緒的帝黨矛盾總爆發(fā)的一個極端結(jié)果,其實(shí)就在戊戌政變前,慈禧的后黨已是殺機(jī)四伏,危及光緒帝的黨徒了。當(dāng)年珍妃入宮前的老師文廷式(蕓閣),乃有名的江西才子,榜眼出身,與陳家有同鄉(xiāng)之誼,且過從甚密。在甲午前后政局動蕩中,是一位上躥下跳的活躍人物,堪稱帝黨中的一員干將。但隨著珍妃受慈禧老佛爺?shù)拇驌舳荩鳛辄h羽的文氏亦被革職回籍。戊戌政變的前夜,慈禧的后黨采取了一個“斬足”行動,對帝黨中樞外圍黨徒先行密旨拿問。文廷式通過密布京城的好友與徒子徒孫得到消息,知大禍來臨,連夜從家鄉(xiāng)逃出,流竄至湖南長沙巡撫衙門躲避。陳寶箴深知事關(guān)重大,稍有不慎即招來砍頭滅門之罪,但念及舊情故誼,還是收留了文氏。三天后,由陳寶箴秘密安排,并贈三百兩白銀于文氏,送其潛往日本避難。文氏直到庚子年義和團(tuán)事起后方返故土,此時朝廷已無力顧及他是有罪還是無罪,是帝黨還是后黨之徒,他算是躲過了一劫?!?1】

文廷式僥幸活了下來,但當(dāng)年搭救他的陳撫臺卻命歸黃泉了。

隨著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大幕的降落和楊銳、譚嗣同輩人頭落地,陳氏家族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戊戌政變之后,因楊銳、劉光第、譚嗣同輩乃陳寶箴所薦,加之湖南為新政改革急先鋒,宇內(nèi)聞名,慈禧老佛爺盛怒中于八月二十一日下達(dá)詔諭:“湖南巡撫陳寶箴,以封疆大吏,濫保匪人,實(shí)屬有負(fù)委任。陳寶箴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伊子吏部主事陳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職?!薄?2】

悲憤交加的陳寶箴于無可奈何中卸去頂戴花翎,黯然走出長沙城那高大威嚴(yán)的巡撫衙門,攜家?guī)Э诜祷亟髂喜[居。其時妻子黃夫人早于一年前病逝,停靈于長沙,寶箴扶柩就道抵達(dá)南昌,葬夫人于南昌府城西四十里西山之下,于墓旁筑建居室,名曰崝廬。其宅前后各三楹,雜屋若干楹,樓上有游廊,可與墓地相望,環(huán)屋養(yǎng)鶴,澹蕩游吟山水間。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陳寶箴忽以微疾神秘去世,享年70歲。

關(guān)于陳寶箴之死因,坊間流傳多種版本,按其子陳三立編《巡撫先府君行狀》言,乃以“微疾”卒,正史多采用此說。另有一說稱為慈禧老佛爺賜死。如近人宗九奇在《陳寶箴之死的真相》一文中云,近人戴明震先父遠(yuǎn)傳翁(字普之)《文錄》手稿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嚴(yán)千總公(名閎炯)率兵弁從巡撫松壽馳往西山‘崝廬’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匐受詔,即自縊。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后。”【33】此文刊出后,著述此類題材者多有引用,并添油加醋予以鋪排,遂使“賜死”之說流傳于世。據(jù)史家王子舟考證,宗氏所引記載的真實(shí)性有待確證,但陳寶箴去世后,陳三立常往來于南昌、南京之間,春秋總回西山掃墓,每有詩篇,皆煩冤茹憾,呼天泣血,父墓成其歌哭之地。以此“推諸跡象,賜死之說似不謬”?!?4】

陳寶箴有子女各二人,長子陳三立,即陳寅恪生父,次子陳三畏,早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