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克文:負盡狂名的末世王孫(1)

北京的紅塵舊夢 作者:劉東黎


   袁克文:負盡狂名的末世王孫(1)
  
  在陰晴不定的政治氣候中,歷史患有一種選擇性的失憶癥?!熬┤A名士”袁克文,就曾經這樣被遺忘和錯過了——他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如此模糊,以至于只有少數(shù)人粗略地注意到,他是某一個時代行將結束時掩面沉沒的舊日王孫。
  
  的確,面對這樣的人,當時甚至以后的幾個時代,都會感到很為難,并不一定是對他心懷敵意,而是不知道該怎么界定他,該怎樣評價他才算公允。
  
  就在這樣遲疑不決的顧慮中,袁克文被我們錯過了。當轟轟烈烈的時代熔巖漸漸冷卻后,他化成了一把攥不緊的黃沙,從時間的指縫里悉數(shù)漏走。隨之流失的,是他那種獨立于詭譎、紛雜的世事之外的處世品格。除此之外,由于他的身世,他的才華因為沒有受到時代之光的正面輻射,因而顯得有些憋屈與扁平,就像浮雕的美感,只能存活在縫隙和褶層之中一樣。
  
  看袁克文一生的經歷,就好比看一段舊日的時光,以及那些溫潤沉靜的景致。袁克文是竊國梟雄袁世凱的二公子,“洪憲皇帝”的命運暴起暴落,袁克文也就隨之成就了一番盛衰氣運。旁人觀之會覺得很是凄涼,他自己卻笑笑不以為意。歲月的風雨一層一層剝蝕掉了貴族世家的尊榮與體面,他也隨之被擯棄,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直至蕩然無存。然而,在且近且遠的歷史印記中,卻也不失他那雕花般陳舊的美麗。
  
  袁克文和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侗、河南都督張鎮(zhèn)芳的兒子張伯駒、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并稱為“民國四大公子”。在北京顯赫風光的時候,他又被時人稱為“京華名士”,和許多傳統(tǒng)的中國士人一樣,他也在北京城里得到了精神上的滋養(yǎng)、遇合。
  
  他不太喜歡王府里幽暗的檀香氣息,卻對古都北京的胡同、城墻、茶館、典籍以及那些充滿歷史感的古舊地名深感興趣,這些事物散發(fā)著一種厚重的傳統(tǒng)氣息,為袁克文提供了溫情脈脈的中國血緣式的記憶,他后來收藏書籍與古幣的興趣,就是在北京這個城市培養(yǎng)起來的。
  
  北海和中南海是他曾經的居所,他享受過北京城給他的繁華與榮耀,也沒有躲過與之相伴相生的屈辱與炎涼,因為他的身前身后,都不可避免地籠罩著袁家的血脈和命運。然而,出身的顯赫也掩蓋不住他才華的不群。他精通翰墨,詩詞堪絕,擅工書法,在京劇上的造詣亦達到極高意境。除此之外,他還身兼青幫大佬,真算得上是一個頂尖的奇人了。他的形象具有足夠的立體感和渾圓感,他個性的優(yōu)點和弱點都特別吸引眼球。
  
  這樣的“京華名士”,可能也和他老子苦心孤詣做了一回皇帝一樣,屬于曇花一現(xiàn)的事物,自此便要永遠在中國絕跡了。在大半個世紀的歲月氤氳下,他就像是朵云軒信箋上一輪陳舊而迷糊的月亮,于滄桑倒轉歲月輪回的幻麗之外,孤獨地懸掛在半個世紀前幽暗的夜空。
  
  袁世凱共有三十多個兒女,袁克文在兒子里排行老二。他是個混血兒,出生在朝鮮,其母金氏是朝鮮王室的外戚。袁世凱即是從朝鮮開始在政治上起家,袁克文的出生,也就帶著些政治上的意味。他從小就天性頑劣,不正經讀書,但是聰慧異常,偶讀詩書,便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繼承了他母親容貌出眾的基因,長大后有玉樹臨風之貌,且又多才多藝,深得父母的寵愛。他平素不蓄胡須,常戴一頂六合帽,帽上綴一顆光色溫潤的寶石,很是有些官宦子弟之氣派。他自稱“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習文章,十有五學詩賦,十有八蔭生授法部員外郎”。因為任性使氣,不拘細行瑣德,最后終于弄得狂名遠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