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昆陽之戰(zhàn),我們發(fā)現(xiàn),劉秀的軍事才華是非常突出的。昆陽之戰(zhàn)之所以能夠成功,和劉秀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有三點突出的表現(xiàn):
第一、不言棄。這也是他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昆陽的將領(lǐng)一開始是不準備守城的,危機的情況下,能夠做到不言棄的人很少,史書上只提了劉秀,雖然可能會存在夸大,但至少可以說明劉秀是堅持不言棄的人中的一個,并且是很關(guān)鍵的一個。
第二、不慌張。劉秀在危機的情況下,頭腦始終保持了高度清醒。面對困難,很多人的感覺都是一下子全懵了,人只有在高度清醒的狀況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比方說搬救兵、傳假信,都是很理智并且很實用的。
第三、不膽怯。劉秀第一次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勇敢,“見小敵怯,見大敵勇”,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恰恰相反,都是“見小敵勇,見大敵怯”,只有群膽,沒有孤膽。劉秀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說明了他內(nèi)心的強大。
其實困難就像彈簧,你越弱,它越強。比如巨無霸,帶著那么多猛獸,你要是害怕,你就是被它夾住的肉;你不怕,巨無霸不過就是一個漢堡,幾口就可以吃掉。
昆陽之戰(zhàn)是不是只靠劉秀的這三個不,就可以取得勝利呢?畢竟,以一萬多人的總兵力,對陣王莽的四十二萬大軍,取得大勝,除非這一萬多人都是孫悟空??陀^地說,昆陽之戰(zhàn),劉秀之所以能夠取勝,還有三個原因,這三個原因來自王莽這支大軍的本身。
第一,因為王莽不行,所以統(tǒng)帥不行。主帥王邑是王莽親叔叔的兒子,但是王邑的親哥哥是被王莽殺害的。當時王莽還是安漢公,因為王邑的哥哥和他不是一伙的,就把他殺了。所以王邑雖然位居三公,對王莽卻一直很害怕,曾經(jīng)好幾次要辭官。另外,王莽這個人好大喜功,所以,王邑才會那么急功近利,非要踏平昆陽才行。嚴尤也是對王莽很有意見,事后說王莽這個人既要牽著狗不放手,又要狗去咬人,怎么行呢?
第二,因為統(tǒng)帥不行,所以術(shù)略不行。在這次戰(zhàn)爭中,嚴尤兩次提出了正確的戰(zhàn)略,但是王邑都沒有采納,戰(zhàn)略上出現(xiàn)了重大的失誤。另外在戰(zhàn)術(shù)上,雖然有著四十二萬兵力,王邑兩次和劉秀直接交鋒,卻都是只派很少的人,放著巨大的優(yōu)勢不用,白白損失了兵力,導(dǎo)致了最后的全軍潰敗。
第三,因為政策不行,所以士氣不行。為什么王莽的四十二萬大軍的作戰(zhàn)能力不夠,因為從中下級軍官到士兵,對王莽的意見是很大的。早在幾年前,軍餉就是王莽部隊的大問題,公元20年的時候,就達到“食無見谷”的程度了,軍餉也總是被克扣或者拖欠,誰愿意給王莽賣命???
所有原因背后的深層原因,就是王莽的政權(quán)沒有了社會基礎(chǔ)。
漢軍取得昆陽大戰(zhàn)的勝利后,震驚了全國。全國各地的豪杰,紛紛起兵,殺死了當?shù)氐哪潦?,自稱將軍,并且使用漢朝的年號,等待著更始政權(quán)的詔命。一個月之內(nèi),幾乎全國都叛離了王莽的政府。在漢軍的形勢一片大好時,卻發(fā)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對嶄露頭角的劉秀來說,可以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打擊,因為這件事,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中這么大的功勞,他自己一個字也不敢提。
劉秀九歲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母親也在他起兵前夕去世了,二姐和二哥都死在了小長安的戰(zhàn)場上,現(xiàn)在,他又要面臨著一次與親人生死別離的痛苦,并且這一次,潛伏著非同尋常的危險。劉秀的大哥劉 被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