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發(fā)生在他即位這一天。公元23年二月辛巳日,在淯水上沙中臨時修建的壇場,更始帝劉玄第一次面對群臣,搞了一次閱兵,但他嚇壞了,滿面羞愧,滿頭大汗,用手比劃半天說不出話來。
第二件事發(fā)生在漢軍攻占了長安之后。劉玄到了長樂宮,坐在氣勢磅礴的宮殿里,大臣們在下面站好了,等待皇帝發(fā)話,結(jié)果劉玄又害臊了。他“俯首刮席不敢視”,他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場面,不敢抬頭和大臣們正視,眼睛在地面上掃來掃去,像是在看大臣們都穿多少尺碼的鞋子。就這么過了半天,劉玄才開口說話,不開口還不要緊,一開口雷倒眾生。
劉玄問:“各位將領(lǐng),打下了這么大的城市,都搶了多少東西啊?”這個綠林皇帝最關(guān)心的問題,竟然還是搶劫的成果。可這時候的皇帝身邊,不光是跟著他打天下的草莽英雄,還有過去就一直在宮中做官的侍臣。這些侍臣里,有的甚至都經(jīng)過幾朝天子,就沒見過有這么說話的皇帝。
所以按照史書上對這個更始帝的這些描寫,劉玄就不是劉玄,是劉太懸,懸之又懸。但是,劉玄當(dāng)皇帝的前后反差很大,讓人幾乎感覺不像是一個人。唐代史學(xué)家劉知幾在《史通·曲筆》中,就對史書上劉玄的形象表示懷疑。他認為,《后漢書》上關(guān)于劉玄登基那一段文字不可信:劉玄在微賤之時,就知道找人為弟弟報仇,雖然沒有報成,但還是有膽識的,另外,他通過詐死營救父親,也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走投無路,落草綠林,也算是一條英雄好漢,怎么會在貴為人主的時候變成那副德性呢?
歷史是有曲筆的:
作者曲筆阿時,獨成光武之美。(劉知幾《史通》卷七)史書通過對劉玄的猥瑣描寫,襯托劉秀的高大形象。另外,也能讓人為劉 打抱不平。劉知幾的話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史書是不是在捏造事實、憑空編造?
也不是。史書上寫的那些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說劉玄登基“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他畢竟沒有見過這么大的場面,第一次走上皇帝的“溜光大道”,難免會有一些緊張,誰知道皇帝應(yīng)該怎么說話才合適?皇帝上臺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雖然他祖上是皇帝,可他自己畢竟沒見過皇帝,他周圍那些人也都沒見過,咨詢誰呢?另外,劉玄曾經(jīng)是一名逃犯,突然成了皇帝,思維系統(tǒng)需要有一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人的思維系統(tǒng)也是有慣性的,過去走路都溜墻角,進門先回頭看門后,跟打真人CS似的,一下子就變成九五之尊,難免會表現(xiàn)出一些二百五的范兒。至于在長安的時候,劉玄問大家搶了多少東西,也有提醒各位將領(lǐng)的作用。綠林好漢燒殺搶掠慣了,你們到了這么大的城市,還是這樣嗎?這也可能是有目的的。
其實,劉玄和劉秀倒是有一定相似之處,就是相對都比較低調(diào),只不過,劉秀的低調(diào)表現(xiàn)的是低而不卑,劉玄則顯得過于卑,讓人馬上就想起那句話:卑微之人必有齷齪之心,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另外,這時候的劉 雖然功不可沒,但是命運當(dāng)中存在著很多不一定,在劉 沒當(dāng)成皇帝這件事上,就有四個不一定:最早發(fā)難的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最先聯(lián)合的不一定是最會團結(jié)的;最有名氣的不一定是最能服眾的;最賣力氣的不一定是得到最多的。
其實,在劉玄被立為更始帝的背后,有一個我們經(jīng)常遇到的理論——斗雞博弈。
一九 斗雞博弈斗雞博弈,顧名思義就是兩只公雞狹路相逢,誰也不服誰,就開始掐,你咬我一口,我蹬你一腳。但是,如果是都照死掐,結(jié)果就是兩敗俱傷。這只雞眼被啄瞎,那只雞腿被掐折。那么,這次斗雞即使決出勝負,也沒有了意義。所以,斗雞博弈里存在兩個均衡點。這兩個均衡點是以數(shù)學(xué)家納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點。均衡點的位置就是一方勝利,前進一步,一方退縮,做一些讓步。點不再是居中了,而是黃金分割。因為兩敗俱傷肯定是雙方都不愿意選擇的結(jié)果,雙方都希望能在自己損失最少的情況下得到最多。所以,最佳的結(jié)果是一方強硬小勝,而另一方則妥協(xié)小敗。這時候,雙方都會自覺遵守納什均衡,這也是斗雞博弈的最優(yōu)策略。
漢軍立皇帝的過程,就是一個斗雞博弈的過程,并不是劉 和劉玄之間的斗雞博弈,而是漢軍里面的宗室子弟力量和綠林軍力量的博弈。雙方都希望能找到一個代表和維護自己最大利益的人,讓這個人來當(dāng)皇帝。按照《后漢書》記載,在立皇帝的時候,也有不少人認為劉 很合適,但是綠林軍希望立劉玄:
(綠林軍)樂放縱,憚伯升威明而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后漢書》卷一四《劉 傳》)綠林軍平常放縱慣了,軍紀比較渙散,覺得劉 過于嚴厲,而劉玄比較懦弱,容易控制。所以,他們決定立劉玄而不立劉 。斗雞博弈就開始了。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互相試探的過程。都要試探對方是不是比自己強,強的話我就妥協(xié)一下,妥協(xié)到什么程度,要看對方強硬到什么程度。同樣,強硬的一方也要試探對方可以妥協(xié)到什么程度,不能把對方完全逼到絕路上,那樣的話也只能兩敗俱傷。
我們來看看綠林軍和宗室子弟雙方的實力。漢軍里,綠林軍有三支部隊:新市軍、平林軍和下江軍。宗室子弟有一支部隊,就是柱天都部,籠統(tǒng)地說,宗室子弟的勢力最多占四分之一。
宗室子弟肯定是愿意讓劉 當(dāng)皇帝,新市軍和平林軍都不主張立劉,只有下江軍的王常愿意立劉??雌饋?,這屬于二比二平,但是下江軍里面也有分歧,除了王常之外,別的將領(lǐng)也不希望立劉。所以劉 就處在了劣勢。
在劉 還在宛城打仗時,綠林軍就已經(jīng)商量好了立劉玄,之所以立劉玄,也是他們所做的一個妥協(xié)。劉玄也是宗室子弟,不是綠林軍的草根將領(lǐng)。論血統(tǒng),和劉 一樣。劉玄在綠林軍里干過,在宗室子弟里是和綠林軍關(guān)系最緊密的,所以綠林軍的將領(lǐng)認為,我們立劉玄,大家都說得過去。
劉 得知這個結(jié)果,當(dāng)然是完全不同意的。但是他也考慮到,目前的形勢自己并不占優(yōu)。所以在舂陵的會上,他說了一番話,不是說不能立劉玄要立自己,而是說我們暫時沒有必要立皇帝?!澳銈冋f立皇帝這件事,立的也是我們宗室的人,都是一片好心。不過,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第一,山東那邊的赤眉軍現(xiàn)在也發(fā)展了十幾萬的規(guī)模,要是知道咱在這邊立了皇帝,他們肯定著急,恐怕在那邊也要立一個。這樣的話,王莽還沒有滅,又冒出兩個皇帝來,自己就得跟自己人打起來?;ハ嘁徽垓v,恐怕就讓王莽坐收漁利。第二,歷史上先立皇帝的,后來很少有能當(dāng)成的。所以,咱還不如先稱王,要是將來赤眉那邊立了皇帝,那個皇帝要是不錯,咱也可以跟著他們干,要是他們不立,咱們就等打敗王莽后,再立皇帝,讓赤眉跟咱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