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1月25日,一個男嬰在大連小平島河口村呱呱墜地。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小娃娃會成為中國奧運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日后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他就是劉長春。
劉長春的父親劉兆,祖籍山東,闖關東來到大連后,15歲做學徒學習制鞋技術。俗話說:“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劉兆做的布鞋非常舒服,很受老百姓和車老板的喜愛,生意做得挺紅火。日本人侵占大連后,規(guī)定老百姓只能買日本生產的膠鞋,不許買烏拉和布鞋。這個土政策一下子就把劉兆的生意擠垮了。
小長春9歲時,母親劉史氏不幸去世,留下他和年幼的妹妹。劉兆很快又續(xù)弦了,后媽一鼓作氣生了5個孩子,家里的日子就更捉襟見肘了。
8歲時,小長春在大連沙河口中心小學讀書。李老師很疼愛他,在體育課上經常給他吃小灶。日本學督管中國人叫支那人,李老師告訴他:“咱們不是支那人,是中國人,你長大了要為中國人爭氣!”14歲的劉長春在“關東州”主辦的州內外中日中小學田徑對抗賽中,100米跑了秒,400米跑了59秒,遠遠超出了當時中學生的水平。
旅順和煙臺像螃蟹的兩個鉗子,扼住了黃渤海的咽喉,把守著京津之門戶。旅順港是個天然良港,水深而闊,可停泊巨輪。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日本對外侵略,首先覬覦的就是中國的旅順。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中,日寇在旅順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萬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成了刀下鬼。1904年,日俄為爭奪旅順口,在第三國的領土上進行了一場齷齪的戰(zhàn)爭。1905年,北極熊沙俄戰(zhàn)敗,日俄媾和,使大連地區(qū)又淪為日本殖民地,時間長達40年。劉長春在旅順念中學,他親眼看到日本殖民者對大連人民推行奴化教育,開設的大連語言學校,日本學生可以學英、法、德、俄語,而中國學生只能學日語。學校掌握在日本人手里,連公學堂的校長也由日本人擔任。他們對中國人宣傳法西斯主義,灌輸“日滿親善”、“大東亞共榮”,以日語為必修課。在大連稱日語為國語,稱大連人是“關東州人”,不準叫中國人。學生很少有學習機會,每周做5天苦役。
在小平島老實巴交種田的劉兆實在養(yǎng)不活全家9口人,就讓長子輟學賺錢養(yǎng)家。劉長春被迫離開了學校,到日本人開的大連玻璃制品廠當上了一名學徒工。
17歲,劉長春遵從父命娶了訂下娃娃親的姜秀珍為妻,姜秀珍從小幫父親打下手,給修鞋師傅們做飯洗衣,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嫁到劉家后,賢惠的妻子操持起全部的家務,把丈夫伺候得舒舒服服,還給老劉家生下了兩個兒子。
大連這座歷經磨難的城市,百年歷程中有一半是苦澀和不幸。劉長春和這座城市一起長大,對于他來說,不幸的童年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強國強種,短跑王振國威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家仇國恨,張學良執(zhí)掌帥印,他覺得一個國家要強大,主要靠造就人才,教育是基本。于是,他把父親遺留下的大部分錢捐獻出來,在沈陽建立了東北大學,設立了教育經費。
忘記苦難,苦難就會重叩國門;擺脫苦難,就要振興中華。1928年8月,東北邊防司令張學良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他深知人才的重要,用重金聘請名流學者來校任教。著名學者章士釗、張伯苓、羅文干、梁漱溟、黃侃、劉仙洲、梁思成、吳蘊瑞等國內一流學者云集沈陽,形成強大的教授群體,共同執(zhí)教東北大學。
張學良獨樹一幟地提出了“強國強種”的理念,把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yǎng)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文化之發(fā)展作為辦學宗旨,堅持以“智、德、體、群、美”五育并重為辦學方針,認為倡導體育的最大目的是在造成民族的生力,并且把體育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剛剛走馬上任,他就親自對東北大學學生訓話:中國的體育界,大多數不肯注意體育,所以學生多失于軟弱。我很希望本校關于體育方面要特別注意,然后用健全之身體,求精妙之學問。所以,體育是不可忽視的……
張學良是個求真務實的人,他抓體育不僅身體力行,而且措施得力。他在沈陽的北陵建了一座高爾夫球場,還建了一所國際網球場,經常去打球。他還捐贈26萬銀元,指定工學院院長高惜冰、法學院院長臧啟芳和體育老師孟玉昆共同研究辦理。責令建筑委員長關頌聲設計體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