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 作者:商傳


  

凡是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人,都一定要去那里的第一陵--長陵。這座陵墓里就埋葬著本書的主人公--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朱棣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歷史人物。

說到永樂皇帝朱棣這個人,首先大家會很自然地想,他長得是什么樣子的呢?

如今我們在長陵的大殿里可以看到一尊朱棣的銅坐像--他身穿龍袍坐在皇帝寶座上,留著長胡須,樣子十分威嚴。這尊雕像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按照歷代帝王畫像做出來的。那么,朱棣本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呢?

在史書中,還真找不到關(guān)于朱棣長相的詳細記載,可是在當時來中國的外國使臣們的記述中,卻有關(guān)于他長相的記述。永樂十八年(1420)歲末,朱棣遷都北京的前夕,一批來自中亞的使臣在北京皇宮的午門,見到了朱棣。這些使臣就記下了他們見到的朱棣的樣子--“中等身材,面不過大,亦不過小。有胡須,約二三百莖,分三四卷,長達于胸”。這些胡須被放到了朱棣胸前的一個很精致的小緞袋中,氣宇軒昂且威嚴??磥磉€真跟我們今天看到他坐像的樣子差不多。

我覺得這些雕像和畫像都與朱棣本人不僅形似而且還神似。他就是這么一個不茍言笑、威嚴尚武的皇帝。

那么在中國歷史上應(yīng)該怎么評價這位威嚴的皇帝呢?清朝皇帝曾給過他一個評價:遠邁漢唐。

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朱棣生平的功業(yè),遠遠超過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個朝代--漢朝和唐朝。我們不是經(jīng)常說起“漢唐盛世”嗎?漢朝和唐朝是兩個了不起的時代,而朱棣的時代居然會遠遠超過漢唐時代。這個評價確實很高呀!

明朝開國皇帝名叫朱元璋,他的名字大家都如雷貫耳。他從小和尚一直做到皇帝,一生充滿傳奇,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很大。清朝皇帝也給了他一個評價,叫做“治隆唐宋”,就是說在他當皇帝的時代,明朝可以跟歷史上的唐朝和宋朝相媲美。可能清朝皇帝是在夸獎他,可是我倒覺得這個評價其實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美好。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說能夠跟歷史上的唐朝媲美,我覺得還不錯,可是宋朝就沒有唐朝那么神氣了。宋朝的時候,北方先后有遼、金、元興起,對宋朝形成很大威脅,經(jīng)常挨打。所以不知道清朝皇帝的這個評價到底是什么心思,是不是說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實也跟宋朝一樣,北方還有我們大清,大清就好比是遼、金、元呢。清朝皇帝說我這是在表揚朱元璋,可是我總覺得對朱元璋的評價不如對朱棣的評價高。

這樣一個了不起的時代的皇帝,這樣一個中國歷史上遠遠超過漢、唐的盛世,可是我們許多人卻怎么不大知道呢?

朱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年號永樂,所以也被稱作永樂皇帝。

這就讓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朱棣既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怎么會當上皇帝的呢?在中國歷史上一般情況不是都由最年長的兒子太子繼承皇位的嗎?另外,朱棣怎么成了第三代皇帝呢?那第二代皇帝又是誰呢?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名叫朱允炆。朱元璋臨死前,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孫子,沒有傳給兒子。那朱棣怎么又當了第三代皇帝呢?朱元璋的孫子怎么把皇位又傳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呢?這不是亂了祖宗家法了嗎?

這確實不是一般的亂。因為朱棣的皇位不是誰傳給他的,是他自己動手搶來的,這在歷史上叫做奪位。朱棣原來是靠奪位登極的,是從他親侄子的手中硬生生搶奪皇位。朱棣發(fā)動的這場奪位戰(zhàn)爭,便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朱棣得位不正,不是通過正常程序繼承皇位的,因而名聲不好。而且他的奪位,也沒有改朝換代,是他們朱家的內(nèi)斗--親叔叔把親侄子從皇位上拽下來,這在歷史上就被說成“篡改”,再說不好聽一點,叫做“篡逆”。從別人手里搶來皇位,這在歷史上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嚴重事件。

朱棣背上了如此一個不好的名聲,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光彩,有非議。不僅如此,就連對他奪位以后做的事情,人們也有不同看法和爭議。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用硬幣正反面的原理--朱棣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殺人魔王,也有人說他功業(yè)卓著。清朝皇帝先是說他“遠邁漢唐”,這就等于是認可了他的功業(yè),認可他創(chuàng)建了一個時代的盛世局面;可是同時也說他“暴于嬴秦”,也就是說他比秦始皇還殘暴,心更狠手更辣,殺人更加不眨眼。

朱棣這個人的功績,不僅能跟秦始皇比一比,也可以與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帝相比,都不會遜色。我們就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來跟朱棣PK一番吧。

朱棣VS秦始皇。他們之間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干了一件引起后人強烈詬病的事情--焚書坑儒;朱棣當了皇帝之后,殺了不少朝中文臣,也引來許多人批評。他們兩個人在歷史上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點暴君的名聲。朱棣和秦始皇嬴政同時還都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沒有死在皇宮中的皇帝: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朱棣死在出征途中,因此也就都引出了一些關(guān)于他們死后埋葬的傳說。

秦始皇雖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可是他那時候建立帝制統(tǒng)治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以至于秦二世而亡。朱棣畢竟比他晚登場了一千多年,情況不一樣了,先人傳承下來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也豐富多了,所以朱棣能使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得以延續(xù),而且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tǒng)治基礎(ch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比秦始皇成就的統(tǒng)一事業(yè)要大,而且奠定了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的基礎(chǔ)。雖然這兩人都沒死在皇宮而是死在外面,但朱棣死在征途中,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這樣看來,似乎應(yīng)該是朱棣死得更壯烈一些。

朱棣VS漢武帝。大家知道漢武帝的主要功績是對付北方匈奴,并且取得了很大勝利,為了對付匈奴,他還派了張騫出使西域。與之相較,朱棣不但派了陳誠出使西域,而且派了鄭和下西洋,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之舉。朱棣對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那是比漢武帝要厲害多了,他不光是派遣武將出征,而且還親自率師出征;此外,他在西北設(shè)立了地方行政機構(gòu)哈密衛(wèi),在東北設(shè)立了軍事機構(gòu)奴兒干都司。

朱棣VS唐太宗。朱棣最喜歡自比唐太宗,因為他跟唐太宗一樣,都是靠發(fā)動政變奪取了皇位??蓛烧哂谐潭扰c力度上的差別:唐太宗是靠一個宮廷政變就把皇位奪下來了,而反觀朱棣的奪權(quán)之路可并非一蹴而就的,他的政變是一場戰(zhàn)爭,是真刀真槍跟朝廷打了三年的硬仗,最終打下南京,奪得皇位。最后,唐太宗建立了一個“貞觀之治”,朱棣也打造了一個“永樂盛世”。

朱棣VS宋太祖。宋太祖要跟朱棣比,那可就不能比了。宋朝的時候,北方有遼、金、西夏,后來又有元,宋朝沒有能真正統(tǒng)一全國。宋太祖倒是在保皇位上下了不少工夫,為了怕人奪他的皇位,在京城建立了禁軍,《水滸》中的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宋太祖把主要軍力都集中到京畿來了,這樣做造成了宋朝內(nèi)強外弱的局面。朱棣也建立了禁衛(wèi)軍京師三大營,可他不只是為了加強對內(nèi)統(tǒng)治。要知道,三大營是明朝軍隊對外出征的主力。所以在朱棣的時代,明朝的軍事力量可不弱,當時明朝也是世界第一強國呢。

朱棣VS康熙??滴趸实鄄皇怯H征了蒙古噶爾丹嗎?可是朱棣不但親自率師出征蒙古,而且前后親征多達五次。他還在東北設(shè)立了奴兒干都司,實際控制了以女真族為主體的東北地區(qū);他又在西北設(shè)立了哈密衛(wèi),加強了對西北的控制。此外,他也在西南建立了貴州省,在南方設(shè)置交阯??;在制度上建立內(nèi)閣,完善科舉制,成就了有明一代的制度。

朱棣死后,他的廟號起初叫“太宗”,即明太宗。所謂廟號是指把皇帝的牌位放到太廟去的時候,那塊牌位上面寫的名號。按照中國歷史上的習(xí)慣,開國皇帝一般叫“太祖”,繼承開國皇帝的就叫“太宗”。可是因為朱棣在明朝歷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他不僅繼承了朱元璋的開國事業(yè),而且還有開創(chuàng)之功。所以到了他的后世子孫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又把他的廟號改成了“成祖”,跟朱元璋一樣,成為了明朝的二祖。因此后世也叫他“明成祖”,就是說他也是一位開基立業(yè)之君。不過朱元璋是開創(chuàng),而他是建成,這兩位皇帝共同完成了有明一代的開國之業(yè)。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制度中,皇帝的謚號一般都是一個字。所謂的謚號指的是皇帝死后給他的具有概括性評價的一個字。

朱棣的謚號是一個“文”字,意思是說他文治傳世。這個謚號起得有點不大對勁,其實他跟他父親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武功成就事業(yè)的。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意思是武功巨大。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年號是建文。這一回他不要武了,要文,要改變重武輕文的局面。到了第三代,朱棣的年號是永樂。既不是武,也不是文,而是一個與文武不相干的年號--永樂?!坝罉贰本褪怯肋h高高興興,永遠與民同樂。這當然是一個很令人歡欣的美好愿景。年號不用武,也不用文,可到了謚號還是用了個“文”字,這就表示,朱棣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事業(yè)還是在文治方面。

事實是這么回事嗎?不是。朱棣一生,最重要的成就,還是武治。他可謂一生戎馬。他這個皇帝的位子,都是他赤膊上陣打仗打下來的。即便是當上皇帝后,他仍在帶兵出征打仗,以致最后死在了出征途中。照這么說,他的謚號應(yīng)該是個“武”字。但為何如此一個武皇帝,得到的謚號卻是個“文”字呢?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謚號是他死了以后才有的,所以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后人的意思。他的后人希望“文”,于是謚“文”,希望“武”,則謚“武”。到了朱棣的繼承人當了皇帝,正是需要文治的時候,于是把他定位為文皇帝,以后就繼承他的文治,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把朱棣跟歷史上歷朝名帝一比,就發(fā)現(xiàn)他的確算得上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墒窍袼@樣一位在歷史上有影響、有作為的皇帝,為什么大家對他了解得不夠多呢?我覺得一個主要原因是他不是開國皇帝,而他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名氣又太大,一說到明朝,人們一般先想到朱元璋,這樣一來,就把朱棣的光芒給壓住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得位不正。他是從侄子手里搶來的皇位,所以批評聲多,贊揚聲少。

我把永樂皇帝朱棣這個人總結(jié)為一位“三多”皇帝,即“朱三多”。什么叫“三多”皇帝呢?就是說他這個人一生有三種事情最多。

這“第一多”是歷史之謎多。在朱棣的一生中,有許多至今也無法解開的謎團。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死在北征回師的途中,并且被埋葬在十三陵的長陵里面吧。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統(tǒng)一朝代的皇帝,沒有死在皇宮中,而是死在外出途中的實在不多,比較有名的就是他和秦始皇。這兩個皇帝都是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為什么呢?因為這兩個皇帝都殺了不少文化人,一個是焚書坑儒,一個是殺建文朝遺臣。所以后世的文人們就老說他們的壞話,甚至給他們編造故事。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的,被后世杜撰的故事不少。永樂皇帝是死在出征回師途中的,因此傳聞也不少。

皇帝死在外面,在當時實在是一件突發(fā)的大事,最害怕的就是引發(fā)政局的不穩(wěn)定。所以他們倆死的時候,都秘不發(fā)喪,不讓人知道他們的死訊。等到朝廷中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才能公開消息。這樣一來,也就引出了一些傳聞。按照史料記載,朱棣死后就埋葬在長陵之中。除了他之外,還應(yīng)該埋葬著他的皇后徐氏??墒怯腥藚s爆出朱棣并沒有埋葬在這座陵墓中的猛料,說他是在出征中打獵,被野獸咬死,尸體也被野獸叼走了,長陵其實只是他的衣冠冢。明朝有位詩人區(qū)大相曾經(jīng)寫詩說:“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保▍^(qū)大相:《太史集·供事長陵詩》,轉(zhuǎn)引自《日下舊聞考》卷一三七)“文皇”,指的就是朱棣。

后來的人就說,你看,當時人的詩里都說長陵葬衣冠了,那還不是衣冠冢嗎?其實長陵不可能是朱棣的衣冠冢。因為在明朝的史料中,不僅記載了朱棣在北征回師途中病死的過程,而且明確記述了朱棣被埋葬到長陵里面的整個過程。有憑有據(jù),不大可能去編造。當然,要想實實在在地證明這一點,有待于將來有朝一日打開這座陵墓,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其實不只是對朱棣死后埋葬有這樣的傳說,他的出生也是一個歷史謎團。也就是說,他從生到死,都有歷史之謎。朱棣是怎么出生的呢?他真正的生身母親到底是誰?是不是像官修史書中記載的,是朱元璋的皇后馬氏?關(guān)于這些謎團,野史筆記中都有著與正史不同的記載。

朱棣打敗了侄子朱允炆,奪得了皇位。他奪位以后,那個被他趕下臺的侄子建文帝到哪里去了?是在宮中被燒死了,還是逃出皇宮藏身于寺院,還是隱居于民間?這件事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大謎團。

這些歷史謎團,有的今天已經(jīng)有了答案,有的至今神秘依舊,甚至成了千古之謎。

朱棣的“第二多”是他干的事情多。咱們來看看朱棣從奪位登極到他去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間,干了多少大事吧。

首先,他派鄭和下西洋,組建了最偉大的船隊,先后七下西洋,一直航行到非洲東海岸,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航海壯舉。同時,他還派陳誠出使西域,也就是今天中國西部到中亞的地區(qū)。

為了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朱棣曾親自率領(lǐng)軍隊先后進行了五次北征,至今北方還流傳著“燕王掃北”的故事,這就是歷史上的“五征漠北”。

他在北京的北郊昌平,建了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墓--長陵。他把長陵建在昌平的時候,國都還沒有遷到北京來。他的這一用意就是讓自己死后也守衛(wèi)在北方,向后世的子孫昭示對于北方邊境的關(guān)注。

朱棣還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并且為此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和北京的宮殿。為了保證國都北京的供應(yīng),他還重新疏通了大運河,利用運河開展漕運,使運河成為重要的南北運輸大動脈。

朱棣的眼界與謀略不光限于對中原地區(qū)的保護和發(fā)展上,他還關(guān)注邊疆的長治久安。例如,他在東北設(shè)立了奴兒干都司衛(wèi)所,保證了對東北的管理;在西南開設(shè)了貴州?。菚r叫布政使司);在今越南北方開設(shè)了交阯省。此外,他還利用對于宗教的尊崇,加強了對西藏地區(qū)的控制。

比起“武”,朱棣在“文”上也有建樹,他重視文化事業(yè),下令修纂的《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就是按照百科式的分類修纂的圖書。這部《永樂大典》與清朝人修纂的《四庫全書》不僅形式不同,目的也不同。修纂《永樂大典》并非出于文化專制的目的,而只是為了保留下更多的史書,能夠為后人所用。

在制度建設(shè)方面,朱棣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確立的內(nèi)閣制度,不僅成為明朝政治體制的重要特點,而且對后來全世界的政治體制都有所影響。

以上這些大致算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放到歷史其他一位皇帝身上,都足以傳名千古了。要不怎么說他厲害呢,這么多大事都發(fā)生在他一個人身上!所以說,朱棣實在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

朱棣的“第三多”是爭議多。這人紅爭議自然也就多了,讓我們來看看后人對他的爭議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首先一條是他得位不正。他原本并不是朱元璋選定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選定的繼承人是當時的皇太孫,朱棣的親侄子朱允炆。朱棣是從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搶來的皇位。人們常說“成者王侯敗者賊”,朱棣雖然奪位當上了皇帝,可是被他趕下臺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史冊中并沒有被視為“賊”,倒反而是朱棣因為奪得皇位后,為了證明自己奪位有理,大肆殺戮,因而背上罪名。魯迅先生在批評那些正史中誣蔑明末農(nóng)民軍流寇殺人的時候,就稱朱棣和他父親朱元璋這父子倆是“坐寇”,“寇”就是“賊”。

引發(fā)對朱棣評價有爭議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他的統(tǒng)治手段。朱棣為了加強對全國官吏、軍民、百姓的統(tǒng)治,利用了身邊的宦官,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jiān)。當然朱棣用太監(jiān)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讓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就可以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墒撬怖没鹿僭O(shè)立了東廠。什么是東廠呢?就是由宦官設(shè)立的一個偵緝天下官員、軍民、百姓的特務(wù)機構(gòu)。這個機構(gòu)比國家憲兵警察局式的錦衣衛(wèi)還厲害,想抓誰就抓誰,而且派了許多特務(wù)密探,當時就叫“番子”,到處刺探官員和百姓的隱私。就連他派出去調(diào)查別人的官員,其實也在他的秘密調(diào)查之中。這樣一來,就開創(chuàng)了特務(wù)政治的惡劣先例。

我覺得,主要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后人對朱棣評價的爭議。所以我們說,朱棣這個歷史人物是一個謎團多、做事多、爭議多的“朱三多”。

朱棣的一生,又正好可以分成三個二十年左右的時段。第一個時段:從他出生到他去北京當燕王,那年他二十一歲;第二個時段:從他當燕王到起兵奪位登極,那年他四十三歲;第三個時段:從他奪位登極到他去世,那年他六十五歲。

今年正好又是朱棣誕辰六百五十周年。六百五十年前的公元1360年,是元朝至正二十年,當時朱元璋在南京(當時叫應(yīng)天府)打著紅巾軍的旗號,正在跟人爭奪地盤不停地打仗。

這一年的舊歷四月十七這一天,朱元璋家里又多了一個家庭成員--一個新生的男孩。這男孩出生后不久就開始了不同尋常的命運--他被人從生母身邊抱走了。這個男孩就是朱棣。他為什么會被人抱走呢?他究竟被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這其中的玄機在哪兒?下面我們就來談?wù)勚扉@疑團多多的出生之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