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不“好”成“卡奴”
“卡奴”這個詞最早來自臺灣,隨著咱們年輕人消費意識的增強,尤其像80后,甚至像90后前赴后繼地涌入陣營,隊伍是日趨壯大了。
有這樣一個界定被大家普遍認可,如果您的還款金額超過了您每月可支配收入的2/3,您就是一個標準的“卡奴”!
這卡奴的奴性是怎么煉成的呢?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yè)后一找著工作,就辦了張額度5000元的信用卡,那時工資稅后每月1500元。有了卡他就玩命地刷,能刷的地方絕對不用現(xiàn)金。與此同時,他幾乎變成了卡片狂,頻繁辦不同的卡。他一直都在用ZIPPO打火機,一次去消費個兩三千跟玩似的。什么賬單?早忘記了。晚上夜班餓了?麥當勞訂,一頓100多塊。追個女孩,999朵玫瑰送著。如此下來,畢業(yè)后僅僅一年的時間,他把所有的額度都用光了,每月就靠著僅有的一點收入去還最低還款額。到了去年六月,工作因金融危機沒了,催賬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三個月后銀行終于找上門了。八張卡,欠了五萬多,律師說他這數(shù)目夠判十年的了。這期間,他一直不敢跟家里說。最后,他從家里床下翻出死于癌癥的爺爺臨終前給他留下結(jié)婚的十萬元,把這款給還了。十萬元,對某些人來說不算大數(shù)目,但這也是一位老人勤儉一生的積蓄啊。
我覺得這是蠻可悲的一件事情。現(xiàn)在一些年輕的朋友,在滿足自己消費欲望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存在的風險。我們刷卡跟點現(xiàn)金結(jié)賬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同樣消費1000塊錢,從錢包里掏出1000塊錢,可能會覺得是蠻大的數(shù)額,如果您當時很瀟灑地刷一下的話,可能心理上沒有什么壓力,但當您收到賬單時,才會大吃一驚,這就是刷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