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定義何謂戲劇,說法大概有千百種,有一派認為“必須排除‘像真的一樣’,要讓觀眾意識到‘眼前所見全是做出來的,而隨著戲劇進行,如果一切變得自然而然時就得將之中斷’”。其中意涵要一一說明清楚會很復雜,在這里僅針對一般戲劇要求的“像真的一樣”來著墨。
“這么大費周章造假,為何不干脆用真的東西呢?我想這樣應該會更具真實感呀。還是說有‘舞臺上不用真品’的不成文規(guī)定?”
M君問道。其實并沒有這類規(guī)定,或者是刻意不用真品,而是因為真品不見得效果更好。前人除了從經驗上得知這點之外,職人的專業(yè)自許不允許他們直接把真品搬到舞臺上。
到了現代,只要能夠表現,什么都能用,而特別執(zhí)著于“仿造品”則大多是因為效果更好。
以樹木來說,真正的樹干顏色不夠有立體感,而且太重了,在樹干表面涂上一些顏料,反而質感更逼真。既然如此,那何必特地使用沉重的真品,還不如做個輕的來代替……
所以,雖然使用真品沒問題,但往往是“真品帶來困擾”。例如屋瓦,真的不但過重,萬一掉下來反而危險。因此,舞臺界都將做得像真的的東西叫做“仿造品”,絕不說“贗品”,因為并非站在真品的對立面,無所謂真假可言。
有時舞臺上也會有真品和仿造品混用的情形,但為了避免兩者之間差異太大,會像其他布景一樣特地涂顏料,減少太過突出的真實感。
“仿造品”有幾項優(yōu)點,首先是輕盈,以及無危險性、容易處理、便宜等等。當然,特別制作也有很貴的例子,只是從其他幾項優(yōu)點來綜合考慮的話,還是會特別制作。
不管怎么說,只要是必需的,盡量能不花錢、效果好,都是舞臺制作的重要課題。所以說,舞臺設計不光設計而已,還要考慮許多事情,依據規(guī)模,制作預算也會不同。但無論多寡,最重要的就是不浪費,錢要花在刀刃上。
再以《雪國》為例,布幕拉開的第一個場景是“越后湯澤的火車站”?;疖囌驹陲h落的雪花中慢慢浮現舞臺,第一個畫面就得讓觀眾確實感受到《雪國》一劇即將開始了。從陰暗的觀眾席望過去,旁白說出名句“穿過長長的國境隧道,就是雪國了”,布幕隨之拉起,浮現出雪國的火車站,而故事就即將在舞臺上展開……
“幕一拉開,啊,是《雪國》,真的有這種感覺喔。實在很有鄉(xiāng)下火車站的氣氛,而且有寒冷的感覺呢?!?/p>
M君說道。為他導覽后臺時,每次看到真實的布景道具,他老是驚呼連連。這也難怪,因為那些布景的制作實在太簡單了。
“所以我常說‘不能浪費錢’,而且還要展現出‘最大效果’!”
我一邊導覽一邊做說明。
確實做成立體外形的只有車站月臺上寫著“越后湯澤”四個字的招牌和信號燈,其他部分都是平面的。在平面上繪制圖案稱為“景片”,當然比較便宜。
就寫實來說,立體的布景效果比較好,但隨著使用方法不同,景片也可以充分展現立體感,例如加上燈光的助力等等,意思是,只要部分特別強調、打上燈光,就能呈現立體的效果。
像這個場景,讓車站的招牌和信號燈立體浮現,就能讓觀眾產生錯覺,以為其他東西也通通都是立體的。燈光沒有直射的部分,譬如車站內的木板墻、枕木做的站內柵欄、有積雪的樹枝等,全是景片。但相較于它的面積和制造出來的效果,相對來說是不太花錢的。
當然不單是預算上的考慮,還有減輕布景的重量、不會造成換景的操作負擔等好處,此外,拆解后可以折疊,收納不占空間。不過如果用強光直接照射,那簡直是對觀眾掀開底牌了。
然而,有時候景片本身能造成一種風格化的效果,這時就不怕觀眾看出是景片了。歌舞伎和新派劇就是很好的例子。
《雪國》這出戲則是相反的情形,導演對舞臺美術設計的要求是:“不想要新派劇的舞臺裝置?!?/p>
所以景片如果露了餡兒,那可傷腦筋了。
“竟然是這樣做成的!”M君這次大感興味的是《秋天后山》那一場戲的樹林,連連叫道“又被騙了”。那片林子是將畫在布上的樹干剪下再黏到黑網上的貼花。網以黑色細線織成,從觀眾席瞧不見,所以貼在上面枝繁葉茂的樹木看起來就像立在地面上一樣。不過燈光可不能直接打上去,否則馬上見光死,那就掃興了。
這也是通過燈光師的協助才能“弄假成真”。換句話說,燈光不打在林子上,而是在立體的大樹樹干、后山土堤、墓碑上打出宛如秋季夕照的效果,樹木則以剪影方式呈現。此外,為了讓樹木剪影更逼真,樹干前方吊著許多貼上樹葉的枝枒。加上打光的效果,樹木剪影就像被日光夾住,看起來跟大自然里的日陰處沒兩樣。樹干前方的垂吊樹枝也是貼花,上頭還可以加上許多紅葉。縫在網上的樹葉要盡量立起來,如此一來,從側邊打光就會更有立體感了。
舞臺就像變魔術,一定得運用機關,可是又不能讓人察覺。為了不露出破綻,就得下工夫,譬如讓觀眾產生錯覺,或是強調其他部分,好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到別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