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鳴沙山(3)

敦煌之旅 作者:(日)陳舜臣


  下午四點,我們坐車離開安西。同時也跟甘新公路作別,接下來走的便是安敦公路了。如果沿著甘新公路一直向前走,就會進(jìn)入“伊吾之路”。
  
  林則徐也是經(jīng)過“伊吾之路”入疆的。在這趟路途中,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林則徐陪著我一路走來,在此我要跟他告別了。紅軍第四方面軍左翼支隊的各位將士們,在此也要跟你們告別了。
  
  在安西的戈壁中逃散的紅軍將士們,在鴉片戰(zhàn)爭中遭受屈辱的林則徐們,我真希望你們能夠看到如今安西的新面貌;當(dāng)時的安西州知州黃嘯村,也希望你能夠看到如今安西的新面貌。
  
  黃嘯村是條豪爽的漢子,憤慨于英人的侵略,他認(rèn)為中國之所以遭受外國的侮辱,是因為武器裝備不如人,于是自己研制了一種“飛槍火箭”,并向林則徐展示了這件武器。
  
  這件飛槍火箭到底是什么東西?在林則徐的日記中,并沒有詳細(xì)的描述。林則徐曾在廣州親眼見識了英國新式兵器,在他看來,飛槍火箭想必也不會是什么了不得的東西吧。不過,黃嘯村滿腔赤忱的愛國熱情,卻讓林則徐非常感動。黃嘯村還將前一年冬天上表北京朝廷的從軍請愿書的草稿拿給林則徐看。國家受到侵略,堂堂男兒豈能坐視不管!
  
  林則徐在其日記中,對黃嘯村作出如是評價:
  
  亦有志之士也。
  
  林則徐離開安西后,當(dāng)天到達(dá)白墩子,在此停宿。而黃嘯村更是一路尾追,來到白墩子與林則徐共進(jìn)晚餐??梢娝麑α謩t徐是多么的尊崇和敬仰。
  
  這一天,林則徐在日記中寫道:
  
  碎沙之下實有石底,車行戛戛有聲。
  
  在他的詩集《塞外雜詠》中有如下一首詩,想必也是在這個時候?qū)懗傻陌伞?br>  
  沙礫當(dāng)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
  
  車廂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伊吾之路”既然稱之為路,大概是將大塊的石頭清除掉,然后建成的一條相對平整的道路。盡管如此,由于這里是聞名的強風(fēng)地帶,狂風(fēng)一來,便將卵石刮起,道路難免不被沙石所埋。路面因沙礫鋪道而凹凸不平。林則徐坐在馬車?yán)?,行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勞薪”是指將老舊的木輪車解體之后用作薪柴,在詩中指的是驅(qū)馳多年疲憊不堪的車體木制部分。而“頑鐵”則是指車體的金屬部分,已成了又舊又臟的硬鐵,不再嶄新光鮮。馬車破舊的木架和鐵身,嘎達(dá)嘎達(dá)作響,猶如相互對罵一般。
  
  “簸”是指顛動搖晃。坐在車廂里顛簸搖晃,就像簸箕中的栗子一樣。前途漫漫路難行,要走到什么時候才是頭?更何況,林則徐的這趟旅行實在不是什么好事,他要前往流放地。
  
  在廣州令英國鴉片商膽戰(zhàn)心驚的林則徐,想到自己的這段人生旅途,一路上心情沉重,加上又聽到車輪和亂石不停地碰撞所發(fā)出的刺耳聲響,不免愁悶滿懷。
  
  林則徐離開安西,朝西北方向而去;我們坐著吉普車,沿著平坦舒適的安敦公路向西南前進(jìn)。
  
  在車?yán)?,我對林則徐旅途的辛苦頗有體會--這種辛苦并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滿是沙礫的戈壁從鋪著柏油的安敦公路兩旁延伸開去。讓林則徐當(dāng)年發(fā)愁的沙礫,其實就在我們的眼前。
  
  我想,行走在這樣的路面上,一定夠難受的。
  
  不,單靠想象是不行的。得試著在戈壁上走走看--也許真是天意,在不遠(yuǎn)的前方,道路正在施工,有標(biāo)志提示車輛繞行。說是標(biāo)志,其實不過就是在公路上用土堆成一道障礙,使車輛無法通過。由于這里是一望千里(請允許我總是用這個方便好用的詞語)的戈壁,一眼就能看到施工的路段范圍,幾乎連標(biāo)志都不需要。
  
  無論如何,正如我所愿,吉普車只好開到沙礫遍地的戈壁上。這時,我確實感覺到自己就像簸箕里的栗子一樣,搖晃得厲害。
  
  吉普車全身都是“頑鐵”,沒有“勞薪”,不像19世紀(jì)的馬車那樣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響。讓我們感到難受的不是搖晃,而是沙塵。
  
  最瀟灑的是領(lǐng)頭的吉普車。它跑在前面,卷起的沙塵都留在身后,自己完全不受影響。我坐的是第二輛吉普車,頂著第一輛車后的滾滾沙塵,離得太近的話,能見度幾乎等于零。吉普車開到戈壁上以后,后兩輛車便降低速度,以便與前一輛車盡量保持距離。在前面的車所揚起的沙塵飄散之后,才從后面通過。
  
  就這樣走了大約十分鐘,吉普車又重新回到公路上。大家長舒一口氣。
  
  安敦公路每隔兩公里就會出現(xiàn)一塊石制里程碑,上面標(biāo)示有數(shù)字。到敦煌還有數(shù)十公里。里程碑上的數(shù)字越大,表明到敦煌距離就越近。
  
  一路上聽人說:
  
  走完了石頭山,到了有沙山的地方,就是敦煌了。
  
  綠色越來越多,就說明距離敦煌的綠洲越來越近了。
  
  不過,還是看著里程碑上的數(shù)字最準(zhǔn)確。當(dāng)數(shù)字變成九十多的時候,綠色就逐漸增多了,沙山也開始出現(xiàn)在眼前。
  
  然而,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并非敦煌縣城。前面為了方便才籠統(tǒng)地說要去敦煌,其實準(zhǔn)確地說,我們的目的地是--位于敦煌境內(nèi)的莫高窟。盡管敦煌只是一個縣,但面積很大。要問到底有多大,將近四萬平方公里。雖然基本上都是戈壁,但僅就面積而論,敦煌幾乎與臺灣省相當(dāng)。
  
  敦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敦煌。俗稱“千佛洞”的石窟寺群“莫高窟”,則位于敦煌縣城東南二十公里處。因此,我們并沒有沿著安敦公路一直開到終點,而是在快到縣城之前,轉(zhuǎn)到支線公路上。
  
  支線公路果然不一樣,路面沒有鋪柏油。吉普車開在上面搖搖晃晃的,但還是沙塵更煩人。話雖這么說,這樣的不快與對敦煌莫高窟的期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期待在我心中不斷膨脹,似乎眼看就要撐破一樣。為了讓自己平靜下來,我不停地擺動著雙肩。
  
  “那就是鳴沙山?!?br>  
  聽到付師傅這句話,我原本激動的心情益發(fā)變得更厲害。
  
  “啊,是嗎!”
  
  我努力抑制住內(nèi)心的興奮,朝前面望去。在薄薄的沙塵幕中,金黃色的山巒漸次映入眼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