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塞外風(fēng)光(4)

敦煌之旅 作者:(日)陳舜臣


  雖說戈壁上一望千里,不過一路上遠遠地可以望見北邊的馬鬃山和南邊的祁連山,心里說不出有多踏實。假若沒有山影做伴,戈壁的荒涼感恐怕令人難以忍受。
  
  不管我們走到哪里,祁連山總是一路相伴。
  
  祁連山由火成巖形成,是堅硬的石質(zhì)山。巖石表面在秋日的照射下呈現(xiàn)金黃色,或閃著銀光。有些地方看上去,就像表面長有苔蘚一般。
  
  戈壁是一片夾雜著灰色的黃色視界,有些地方則呈現(xiàn)黑色,那是長著植物的地帶。遠遠看去是黑色或淡墨色,走到近處就變成了綠色。
  
  我們的吉普車在疏勒河北邊行駛,而渡過瓠蘆河偷越國境的玄奘法師,想必也曾在這一帶艱難前行。雖然石盤陀隨著他一起偷渡出境,但這個胡人意識到前路的危險,感到害怕,便掉頭返回了。這時陪伴著玄奘的,只剩下一匹赤馬,而且瘦骨嶙峋,顯得羸弱不堪。
  
  唐代設(shè)有關(guān)外五烽,即設(shè)置于玉門關(guān)外的五座烽火臺。一旦有敵情,便燃起狼煙,通過烽火臺之間的傳遞,將信息迅速報到關(guān)內(nèi)。在第一烽,玄奘受到了守將王祥的優(yōu)待。
  
  “越境約八十里”--《三藏法師傳》中對第一烽的位置作如此記錄。唐代的“里”相當于五百六十米,因此八十里大約為四十四公里。這個距離并不算近,不過在一望千里的戈壁中,在烽火臺的瞭望樓上,大概能夠很早就看到遠處的人影吧。
  
  烽火臺除了傳遞狼煙信號的功能以外,想必還兼具有取締非法出境行為的作用。因此,對于偷渡出境的玄奘而言,那可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然而,在渺無人煙的戈壁中,象征著人類勢力的烽火臺肯定又是一處壯膽的景象。
  
  一般而言,戈壁的地勢是平坦的,不過平緩的沙丘狀地勢也都隨處可見,還有隆起的地貌。在斯文·赫定的著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雅丹”、“臺地”等,指的就是這種地貌。雅丹是在風(fēng)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獨特形狀的黏土丘,而臺地則是指后期第三紀的堆積經(jīng)大規(guī)模侵蝕后所留下的殘骸。
  
  然而,除了雅丹、臺地之外,還有非自然形成的、由人類所建造的堡壘的殘骸,零星地在戈壁中孤立高聳著。建造這種堡壘時就地取材,將泥土踩踏夯實,自然風(fēng)干做成土磚。據(jù)介紹,土磚并沒有什么特點,因此很難通過這種建筑材料推斷堡壘殘骸的年代。
  
  “有可能是唐代的,也有可能是清代的。”
  
  聽人這么一說,我可就沒有什么辦法了。唐代和清代,中間隔了一千年呢!
  
  1919年,途經(jīng)這里的測量隊員林競在日記中寫道:“雙塔堡以北有苜蓿峰?!彼f這是關(guān)外五峰(烽)之一。
  
  我睜大雙眼遠眺,到處可見堡壘的斷壁殘垣。不過至于何處是苜蓿烽,后人竟不得而知。
  
  苜蓿即三葉草。如今這種植物分布范圍遍及中國各地,而據(jù)《史記》記載,苜蓿是從西域大宛傳來的。大宛即現(xiàn)在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費爾干納。因此我們不得不說,苜蓿烽這座烽火臺的命名極具西域特色。
  
  在《三藏法師傳》中,只用數(shù)字編號指稱烽火臺,如第一、第二、第三烽。要說別名,則只有雙塔堡附近的這座苜蓿烽,即善待玄奘的守將王祥所駐扎的第一烽。
  
  之所以能下這個判斷,是因為苜蓿烽之名,曾出現(xiàn)在唐詩中,而且詩句中表明,苜蓿烽即在瓠蘆河(疏勒河)畔。
  
  這首唐詩為岑參所作,并收錄在《唐詩選》中。
  
  苜蓿烽邊逢立春,瓠蘆河上淚沾巾。
  
  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
  
  詩人岑參曾跟隨封常清將軍出征西域。封常清是個矬子,而且有一只腳行動不便,可謂其貌不揚。然而他卻在西域與吐蕃軍的戰(zhàn)斗中立下戰(zhàn)功,后來因鎮(zhèn)壓安祿山叛軍失利,最后被處死。
  
  話說回來,岑參的詩并非單憑想象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首詩的意思是,我親自跨上軍馬,來到玉門關(guān)外,在立春這一天,站在遠處眺望著苜蓿烽。身邊有瓠蘆河流過,回首望鄉(xiāng),思念之情涌起,淚濕羅巾。在我的家中,妻子空守春閨,她一定也是在思念著我這個出征的郎君吧!不過,即使是妻子,大概也很難理解我在沙漠中所體會到的煩悶心情,是如此難以言表,深深地愁殺人!
  
  詩中用了“不見”這兩個字,強調(diào)的是只有經(jīng)歷過沙場征戰(zhàn)的人才能明白詩人的心情,非親眼所見,無法想象。
  
  明代文藝評論家譚元春給這首詩的評語是“不堪讀”。
  
  譚元春的意思并不是說詩寫得很糟糕讓人無法品讀,而是指詩中情境太悲了,讓人無法讀下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