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說的建筑當年稱營造,四十年代后期梁思成創(chuàng)辦的清華大學建筑系就叫營建系。
一九二九年朱啟鈐自費在北平建立了“中國營造學會”,它原是旨在研究建筑文獻的學術團體,后由“學會”改名為“學社”,加強了建筑實踐的考察。當時朱啟鈐自任社長,請學社成員、清華老校長周貽春專程赴沈陽,動員梁思成、林徽因加入他的隊伍。梁思成起初很是猶豫,一面是不舍親手建起的東北大學建筑系,另一面礙于朱啟鈐本人口碑不佳。
朱啟鈐是個老牌官僚,曾經官至國務總理,與趙秉鈞、陳宦、梁士詒一起擁戴袁世凱復辟,總攬登基大典事務,他們四個被時人稱為“四兇”,名聲狼藉。然而朱啟鈐還不失為一個有事業(yè)心的官僚,任職國會參議院期間,他經手修建中山公園,對古代建筑發(fā)生了濃厚興趣。他偶然在南京的江南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宋代古籍李誡的建筑著述《營造法式》,自此決心傾注財力和心血,將余生獻給古建筑研究的組織工作。他撰寫的《中國營造學社緣起》,認識到,“方今世界大同,物質演進。茲事體大,非依科學之眼光,作有系統(tǒng)之研究,不能與世界學術名家公開討論”。同時又深感中國古建筑文獻大有絕滅之虞,亟需人才發(fā)掘弘揚。他創(chuàng)建學社,為的是“絕學大昌,群才致用”。
朱啟鈐這般深明大義、求賢若渴,梁、林夫婦經再三權衡,終于決定回到北平。朱啟鈐在天安門內故宮的一角,為學社找了十幾間西廡舊朝房作辦公用房。梁思成擔任學社的研究部主任,位在社長之下,眾人之上。林徽因的職務是校理。一九三二年營造學社又請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偏重文獻研究,梁思成為法式部主任,重在實地考察。梁思成、林徽因實現(xiàn)了朱啟鈐的宏愿,朱啟鈐則成就了梁林的事業(yè)。夫婦倆很是感激這位伯樂,梁思成在一九三四年出版的《清式營造則例》序言中特向他表示謝意:“若沒有先生給我研究的機會和便利,并將他多年收集的許多材料供我采用,這書的完成即使幸能實現(xiàn),恐也要推延到許多年月以后?!痹捠橇核汲伤f,實為夫婦倆共同的心聲。林徽因不僅在實際研究中與丈夫默契合作,而且還執(zhí)筆撰寫了統(tǒng)率全書的第一章“緒論”。
據林洙統(tǒng)計,營造學社在北平期間,除測繪故宮的重要建筑六十余處及市內的安定門、阜成門、東直門、宣武門、崇文門、新華門、天寧寺、恭王府外,還離開北平調查了一百三十七個縣市,調查古建筑殿堂房舍一千八百二十三座,詳細測繪的建筑二百零六組,完成測繪圖稿一千八百九十八張。(林洙著《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林徽因生下兒子從誡后,身體明顯好了起來,力爭要與梁思成同行外出考察。五、六年時間里,林徽因的足跡遍及六、七個省份,幾乎是不到一年就外出一次長途跋涉。她甚至還到了西北地區(qū)距甘肅不遠的耀縣,東南到了臨近福建的宣平。北京八大處,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善化寺及云岡石窟;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靈石、霍縣、趙縣的四十多座寺廟殿閣,河北的正定隆興寺,蘇州的三清殿、云巖寺塔,杭州的六和塔、金華的天寧寺、宣平的延福寺;開封的繁塔、鐵塔、龍亭;山東有十一個縣,包括歷城神通寺和泰安岱廟,以及西安的舊布政司署,陜西的藥王廟,處 留下了林徽因的身影。這是一條十分漫長的行程。梁思成為《清式營造則例》寫序時特別說明:“內子林徽音在本書上為我分擔的工作,除‘緒論’外,自開始至脫稿以后數(shù)次的增修刪改,在照片之攝制及選擇,圖版之分配上,我實指不出彼此分工區(qū)域,最后更精心校讀增削。所以至少說她便是這書一半的著者才對?!?/p>
他們在北方最后一次考察,也是最為輝煌的一次,數(shù)五臺山木結構佛光寺的發(fā)現(xiàn)。西方的古代建筑基本是石塊砌成,經得起風雨侵蝕,雷火毀壞,因此至今留存很多。中國房屋多以磚木構建,當時已不知是否還有唐代木構建筑的存在。日本人曾揚言,要看這樣的建筑只有去他們的奈良城。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志要找到中國唐代的木結構建筑,然而這又談何容易!舊中國沒有一份建筑名錄,到全國各地去尋找,無異于大海撈針。然而,有志者事竟成,經過辛勞奔波,他們最終發(fā)現(xiàn)了珍貴的佛光寺。一九三七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和學社同仁莫宗江、紀玉堂向五臺山進發(fā),山路狹窄崎嶇,他們只好騎著馱騾慢慢前行。后來連騾子也不肯走的時候,只得下來牽著它繼續(xù)前行。步履蹣跚了兩天,他們在黃昏中突然望見了夕陽下金光四射的宏偉殿宇,再近看遠翹的飛檐,碩大的斗拱,還有柱頭、門窗,處處都像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藝。發(fā)現(xiàn)的興奮頓時使眾人渾身的疲憊消失得無影無蹤??茖W不能只憑直覺,興奮過后,需要他們艱辛確證。林徽因爬上高懸的大殿脊檁尋找可能的文字依據,通常那里會寫下建造年代,這實在是很艱辛而又危險的事。上面一片漆黑,打亮手電,只見檁條蓋滿了千百只蝙蝠,竟祛之不散。不意間照相時鎂光燈閃亮驚飛了蝙蝠,沒想到底下還擠滿了密密麻麻的臭蟲。頭幾天,他們就這樣不停地爬上爬下與蝙蝠、臭蟲周旋。終于,林徽因隱約辨出了兩丈高的大梁底面有墨跡。費勁地認了半天,僅見到一行字:“女弟子寧公遇”,其余則依舊模糊一片。再費去兩天搭了個支架,洗去梁上積得很厚的浮土,林徽因第一個上去,費了三天才讀全梁面的題字。原來寧公遇就是捐資建造佛殿的女施主,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八五七年。它就是發(fā)現(xiàn)的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木結構建筑!從此,我們不必再遠去日本看別人的東西了。大家的狂喜不言而喻,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刻,殿前庭院里一片燦爛。他們取出本來用作應急的餅干、牛奶和罐頭沙丁魚,傾其所有地歡慶了一頓,再顧不得明后天斷餐之憂。
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們確實常常擔心斷餐,窮鄉(xiāng)僻壤里能弄到一缽說不清什么做的黑糊糊面條就算幸運。在交通很不發(fā)達的當年,行路對人也是一個考驗。一切都要靠原始的大車和毛驢,風塵撲面,顛顛簸簸,目的地一般都在很偏遠的深山荒野。學社某日考察筆記記載著:“下午五時暴雨驟至,所乘之馬顛蹶頻仍,乃下馬步行,不到五分鐘,身無寸縷之干。如是約行三里,得小廟暫避?!庇忠蝗沼涊d:“行三公里驟雨至,避山旁小廟中,六時雨止,溝道中洪流澎湃,明日不克前進,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內。終日奔波,僅得饅頭三枚(人各一),晚間又為臭蟲蚊蟲所攻,不能安枕尤為痛苦?!笨梢娪袝r能宿在大車店已經不算太倒霉,但大車店里起床每人一身虱子??疾斓钠D辛還在于風險,途中他們要提防土匪的出沒;到考察點,測量舊寺古塔,爬上風蝕了數(shù)百上千年的頂端,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梁思成有記述:“今天工作將完時,忽然來了一陣‘不測的風云’,在天晴日美的下午五時前后狂風暴雨,雷電交作。我們正在最上層梁架上,不由得不感到自身的危險。不單是在二百八十多尺高將近千年的木架上,而且近在塔頂鐵質相輪之下,電母風伯不見得會講特別交情?!?/p>
這些困難對于尋常人來說已是殊屬不易,而林徽因,一個嬌嫩的大家閨秀,一個肺結核患者,卻經受住了艱苦的洗禮。不敢相信,她會和男子一樣,餐風宿雨,爬梁上柱。正是在這樣的境地,林徽因顯示出她的堅忍、剛毅以及對理想的執(zhí)著。翻遍她關于考察古建筑的全部文字,我們無法找到她抱怨工作環(huán)境艱苦的片言只語。下面這段心底溢出的傾訴,有如陽光般明媚:
我們因為探訪古跡走了許多路;在種種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興廢。在草叢里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只手一個微笑,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的。鄉(xiāng)村的各種浪漫的位置,秀麗天真;中間人物維持著老老實實的鮮艷顏色,老的扶著拐杖,小的赤著胸背,沿路上點綴的,盡是他們明亮的眼睛和笑臉。由北平城里來的我們,東看看,西走走,夕陽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個世界里一樣!云塊,天,和我們之間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礙。我樂時就高興的笑,笑聲一直散到對河對山,說不定哪一個林子,哪一個村落里去!我感覺到一種平坦,竟許是遼闊,和地面恰恰平行著舒展開來,感覺的最邊沿的邊沿,和大地的邊沿,永遠賽著向前伸……
(《山西通信》)